《对赌 实践版》— 如何做出高质量的决策

发表于

 第五章 引言

  • 为什么具备一个高质量的决策过程如此重要? 因为你的人生只取决于两件事:运气和所做决策的质量。你总得把控住其中一件。
  • 你唯一能把控并且能影响生活的事,就是所做决策的质量。
  • 本书将为你提供一个思考如何改善决策过程的框架,以及一组基于此框架的执行工具。
  • 一种好的决策工具寻求减少认知偏差的作用(如过度自信、后视偏差和确认性偏差),而利弊清单往往会放大这种偏差作用。
  • 判定一个决策是好是坏,意味着检查决策的信念的质量、可用的选项,以及如果你做出任何选择,未来可能会怎样。
  • 直观来说,改善未来决策的一个最佳方式,就是从过去的决策中吸取教训。
  • 如果没有一个可靠的框架来审视过往决策,你从经验中得到的教训就会大打折扣。
  • 懂得何时可以节省时间,也是一个好的决策过程的一部分。

 第七章 跳槽

  • “决策结果决定决策过程的质量”,这种感觉如此强大,以至于即使对决策的描述完全相同(辞职跳槽到一家新公司),你对决策的看法仍会随着结果的变化而变化。
  • 结果导向思维,指的是人们会根据结果的好坏来判断决策的好坏。(心理学家称之为“结果偏好”,但我更喜欢称之为较为直观的“结果导向”。)我们之所以采用结果导向,是因为我们“看不清楚”决策的好坏,但看得清楚结果的好坏,尤其是在事情已经发生的情况下。
  • 你可能闯红灯后安全通过了十字路口,也可能在绿灯通行时出车祸。这意味着从单个结果的质量判断一个决策的好坏会得出荒唐的结论。结果导向会让你认为闯红灯是个好主意。

 第八章 结果导向的危害

  • 当坏结果出现时,那些表明决策过程差在哪里的细节就容易成为焦点。因为决策过程显而易见是差劲的,我们会自认为是在理性地看待决策质量。 但当好结果出现时,我们就会忽视或重新解释决策质量的相关信息,因为结果会驱使我们自圆其说。
  • 经验本该是最好的老师,但有时我们把结果质量和决策质量联系得太紧密了。这样做会扭曲我们利用这些经验判断决策质量的能力。

 第九章 幸运箱

  • 好决策和坏决策都可能产生好结果,也都可能产生坏结果。
    好运气,是指你做出的低质量决策产生了好结果。
    坏运气,是指你做出的高质量决策产生了坏结果。
    咎由自取,是指你做出的低质量决策产生了坏结果,比如闯红灯导致车祸。
  • 假如你做了一个决策,这个决策只有10%的概率会导致坏结果,相应地,你得到坏结果的可能性也是10%。由于结果导向,这10%的坏结果会让你在事后认为这个决策是错误的,尽管它还有90%的机会成功。这是一个好决策,可你的经验会教你以后不要再做这样的决策。

 第一十章 当好决策带来坏结果(反之亦然):把结果质量和决策质量分开

  • 根据经验,大多数时候我们会更容易注意“坏运气”、忽视“好运气”。

 第一十三章 小结

  • 这些练习旨在让你思考以下概念:
    • 结果导向就是根据结果好坏来判断决策好坏。

    • 结果给决策过程蒙上了阴影,使你忽视或扭曲做出决策的依据,将决策质量与结果质量混为一谈。

    • 就单个决策而言,决策质量与结果质量之间的关系在短期内并不紧密。两者确实相互关联,但这种关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

    • 运气会影响决策的实际结果。结果导向会削弱你对运气影响的看法。

    • 因为运气,你不能根据单个的结果来判断决策质量。

    • 做出一个决策后,你很难保证得到好的(或坏的)结果。而我们的目标恰恰是尽力选择能够带来多个有利结果的选项。

    • 做出更好的决策始于从经验中学习。结果导向妨碍经验学习,会导致你重复低质量决策,摒弃高质量决策。它还会阻止你审视那些仍可以给未来决策提供宝贵经验的质量好、结果好的决策(以及质量差、结果糟的决策)。

    • 结果导向会减少我们对他人和自身的同情心。

 第一十九章 你知道什么?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 受主观影响,你做决策时所了解到的信息的记忆可能会因为知道结果而扭曲。你可以花点时间,有意识地回想并描述一遍做决策前已知的信息和事后才发现的信息,从而帮助纠正记忆偏差。

 第二十一章 小结

这些练习旨在让你思考以下概念:

• 后视偏差是指事后认为结果可预测或不可避免的倾向。

• 后视偏差和结果导向一样,都是夸大结果影响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结果会干扰你对做决策时已知信息的准确记忆。

• 后视偏差会以两种方式扭曲你对结果的处理:本该知道和早就知道。

• 后视偏差经常伴有一系列语言或心理表现(下一页的对照单可以参考你在前文“认清你的后视偏差”“无处不在的后视偏差”练习中举出的事例)。

• 一旦知道了决策的结果,你就会形成记忆偏差,即事后了解到的信息会歪曲你对决策前所掌握信息的记忆。

• 为了从决策及其结果中学习,你需要努力记清楚你在做决策时已经知道的事情。

• “知识跟踪器”是可以帮助区分事前已知信息和事后获得的信息的工具。• 后视偏差会使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缺乏同情心。

 第二十六章 经验悖论

  • 经验对于学习是必要的,但个人经验往往会干扰学习。

 第二十八章 放下认知链锯:重新组建决策树

  • 解决经验悖论的第一步就是,把决策树重新组建起来。
  • 决策树是一种评估以往决策和提高新决策质量的有效工具。

 第二十九章 反事实

  • “也许”和“假如”有助于你在多重可能性背景下审视经验:
    • 弄清实际结果中有多少运气的成分。
    • 比较可能结果和实际结果。
    • 摆脱“必然”感。
    • 提高从经验中学习的质量。
  • 好事也会带来困境?会的。突如其来的成功也许感觉很好,但这样你会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你会错过更好的成功方式,错过改善决策的可能。如果当时做出一个不同的决策,或许更容易得到现在的结果,或许结果会变得更糟。如果是因为运气才获得了好结果,你就会错过机会。

 第三十章 小结

  • 这些练习旨在让你思考以下概念:

    • 经验悖论:经验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但单一经验往往会干扰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偏见使我们盲目相信结果和决策质量。

    • 做决策时,将实际结果和其他潜在结果结合起来看待,有助于解决该悖论。

    • 未来有很多可能,但过去只有一个。这似乎让人觉得过去不可避免。

    • 重建简化版本的决策树,将实际结果置于适当的背景中。

    • 探索其他可能的结果是一种反事实思维。反事实是指关系到一个没有发生但可能发生的结果,或者一个想象中的世界的事。

    • 我们审视结果的意愿并不对等。相比好结果,我们更愿意将坏结果置于多重可能性背景下。要想成为更好的决策者,我们同样需要客观地看待好结果(尽管这可能很难)。

 第三十四章 六步做出更好决策:你的未来更加清晰

  • 六步做出更好决策
    步骤1:找出一组合理的可能结果。
    步骤2:通过对比每个结果带来的回报确定偏好——从价值取向来看,你有多喜欢或不喜欢每个结果?步骤3:评估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步骤4:评估候选决策将产生你喜欢或不喜欢的结果的相对可能性。
    步骤5:考虑其他候选决策,重复步骤1~ 步骤4。
    步骤6:比较这些决策选项。

 第三十六章 回报:步骤2→通过对比每个结果带来的回报确定偏好——从价值取向来看,你有多喜欢或不喜欢每个结果?

  • 结果的好坏以及好坏的程度取决于你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 两个人都需要养家。对其中一个人来说,这可能意味着要有经济保障;对另一个人来说,这可能意味着要有时间陪伴家人。这种价值取向上的差异会导致他们偏好不同的职业。

 第三十七章 概率问题:步骤3→评估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 要判断一个决策是好是坏,你不仅需要知道合理的潜在结果和相关得失,还需要知道每个潜在结果发生的概率。换句话说,要成为更好的决策者,你需要主动估计这些概率。

 第三十八章 射手心态:猜测要有根据

  • 这种只有“对”“错”而没有中间地带的思维方式,是做出好决策的最大阻碍之一。因为要做出好决策,就要敢于去猜测。
  • 不要模糊对与错的界限。不要忽视少错一点或多对一点的价值。
  • 一切猜测都要有根据,因为你几乎不可能一无所知就做出猜测。
  • 做决策就是评估不同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 承认自己在猜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能力,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做决策,同时还能促使你问自己需要学习什么,远离没有信息,接近完全信息。

 第四十章 不问问题就没有答案

  • 改善决策的主要武器是,把一些“不知道的东西”变成“知道的东西”。
  • 不确定性影响决策过程的形式有两种:不完全信息和运气。不完全信息在决策之前起作用,运气在决策之后、结果产生之前起作用。
  • 本书的重点是,帮助你做出更好的选择。但你的选择并不能保证产生好的结果,这就是运气使然。

 第四十一章 小结

  • 这些练习旨在让你思考以下概念:

    • 将偏好、回报和概率整合到决策树中,才有可能做出一个好的决策。

    • 个人偏好取决于目标和价值取向。

    • 回报就是结果如何影响你朝向目标或偏离目标。

    • 有些可能性会让你得到看重的东西。这些回报构成了决策的积极面。

    • 有些可能性会让你失去看重的东西。这些回报构成了决策的消极面。• 风险是由消极面带来的。

    • 你可以用任何看重的东西来衡量回报(金钱、时间、幸福、健康,他人的幸福、健康或财富,以及社会货币等)。

    • 判断决策好坏时,你其实是在比较积极面和消极面。积极面上的收益能否抵消消极面上的风险?

    • 概率表示某件事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 将概率与偏好、回报结合起来,有助于更好地解决经验悖论,让你摆脱特定结果的影响。

    • 将概率与偏好、回报结合起来,有助于更清楚地评估和比较各种选择。

    • 利弊清单是无差别的,既缺乏有关回报大小的信息,也缺乏有关好处与弊端产生的概率的信息。因此,它对于评估和比较各种选择来说是一个低质量的决策工具。

    • 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判断未来发生某事的可能性。(“我瞎说的。”“我知道的内容还不够。”“我只是猜测一下。”)

    • 就算没有完全掌握信息,你对大多数事情仍有一定的了解,足以做出有根据的猜测。

    • 愿意猜测是改善决策的必要条件。如果不猜,你就不太可能问“我知道什么”和“我不知道什么”。

    • 你可以使用常用词语来表达可能性。这会让你思考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并对可能性进行比较,从而得到一个发生最好结果或最坏结果的总体可能性。

 第四十二章 偏好、回报和概率对照单

  • 参考“六步做出更好决策”,评估过去做的决定或做一个新决定:
    □ 步骤1:找出一组合理的可能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是一般情况,也可以集中在你特别关心的某些方面。
    □ 步骤2:通过对比每个结果带来的回报确定偏好——从价值取向来看,你有多喜欢或不喜欢每个结果?与每个结果相关的回报会影响这些偏好。收益构成积极面,损失构成消极面。将这些信息添加到决策树中。
    □ 步骤3:评估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使用表达可能性的常用词语。不要害怕猜测。
    □ 步骤4:评估候选决策将产生你喜欢或不喜欢的结果的相对可能性。
    □ 步骤5:考虑其他候选决策,重复步骤1~步骤4。
    □ 步骤6:比较这些决策选项。

 第四十五章 使用表达可能性的词语的缺点

  • 当你说“我认为很有可能发生”时,指的是多大概率?你认为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是百分之多少?有些人不喜欢用百分比描述概率。毕竟,这就是人们更喜欢使用这些自然语言词语的部分原因。如果你也一样,那么不妨这样问问自己:“对我来说,用这个词来描述一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100次中有多少次能成真?”
  • 假设你认为某件事发生的概率是30%,而一个有可靠信息的人认为这件事发生的概率是70%,那么发现这样的分歧就很有用。你需要借助他们头脑中的信息纠正自己的信念。无法获取这些信息,就会错失良机,从而做出低质量的决策。
  • 但如果我说“这件事真有可能发生”,分歧就难以被发现,因为你可能不知道我所说的“真有可能”是指30%的概率,而我可能也不知道你所想的“真有可能”是指70%的概率。因此,你也许只是点头表示同意,永远不可能把掌握到的有价值的信息透露给我。由于使用了模糊性的语言,我错失了更新和纠正错误信念的机会。
  • 精确可以防止意见不一。它能揭示你和别人的信念存在的差异。这很好,因为你想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它给了你纠正错误的机会。
  • 现实里有很多这种因为使用了不精确的概率词语导致对高风险后果估计不足的事例。菲利普·泰特洛克在其2005年出版的著作《超预测:预见未来的艺术和科学》里就讲了这么一个例子。肯尼迪总统在核准美国中央情报局推翻卡斯特罗政权的计划(即众所周知的“猪湾事件”)时,就此次攻击是否会成功征求其军事顾问的意见。参谋长联席会议称中央情报局的计划具备获得成功的“好机会”(报告评估者认为成功概率是25%)。肯尼迪认为“好机会”意味着更高的概率,因此批准了该计划。这项看起来拙劣又业余的计划最终失败了,使美国在“冷战”的关键时刻陷入了困境。

 第四十七章 界定范围

  • 把范围估算得大一点儿并非坏事,相反,这是一种尽可能准确反映猜测有多少根据的方法。相比过度追求确定性的小范围,如实反映你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的大范围更为有用。
  • 以精确估算为中心界定范围,就像树立一个专属于你的靶子。这样做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告诉你自己和其他人你的猜测有多么不确定,表明你在没有信息和完全信息之间所处的位置。你离完全信息越远,树立的靶子就越大;离完全信息越近,树立的靶子就越小。在极少数掌握完全信息并排除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你的靶子就只有靶心。

 第四十八章 小结

  • 这些练习旨在让你思考以下概念:
    • 表达可能性的自然语言词语,如“非常可能”或“不太可能”,虽然有用,但较为粗糙。

    • 为了改进初始估算,你在审视自身所知的同时也会学习更多未知信息。如果沉迷于自然语言词语所带来的安全感,就会失去改进或纠正的理由。

    • 每个人对表达可能性的词语都有自己的理解。

    • 使用模糊性语言会让你的求助对象感到困惑并造成误解。

    • 使用百分比表达概率更精确,也更有可能让你获取纠正自身错误信念、拓宽自身知识面的信息。

    • 你可以参考自己对莫布森调查的回答,把自然语言词语转换为准确概率。

    • 以精确估算为中心,给出一个反映不确定性的范围。你可以通过设定上限和下限来做到这一点。

    • 范围的大小表明了你的所知和不知。范围越大,可供你做出估算的信息就越少或质量越差,你需要学习的东西也就越多。

    • 和别人分享这个范围时,也是在传达一个信号,即你需要他们的知识和观点来帮助你缩小范围。

    • 通过震惊测验判断上限和下限的合理性:如果正确答案超出了范围,你会瞠目结舌吗?你应该设法达到界定的10个范围中有9个包括正确答案的目标。

    • 养成自问“我能找到哪些信息来证明自己的估算或信念有误”的习惯。

 第五十二章 悲惨恋情

  • 作为旁观者,你能清楚地看到朋友身上的问题。可一旦变成当局者,你就会眼盲心盲。这就是困难所在:你能清楚地看到别人身上的问题,却很难看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因此,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更擅长解决别人的问题。

 第五十三章 内视角与外视角

  • 震惊测验表明,我们很不善于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也很不善于判断自己的信念是否有错。我们对自以为知道的东西过于自信。
  • 我们很难超越自己的视角去看世界。
  • 以下还有一些常见的认知偏差,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内视角问题:
    • 确认性偏差——倾向于留意、领会和寻找能够确认或加强自身现有信念的信息。

    • 非确认性偏差——确认性偏差的衍生品。倾向于对违背自身信念的信息采取更高、更严格的标准。

    • 过度自信——高估我们的技术、智力或才能,妨碍我们根据这些判断做出决策。

    • 可获得性偏差——倾向于高估容易回忆起来的事件出现的频率,因为我们对这些事记忆犹新或经历过很多次。

    • 近期偏差——认为最近发生的事比实际上更有可能继续发生。

    • 控制错觉——高估我们控制事情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低估了运气的影响。
  • 客观地看待他人要比客观地看待自己容易,部分原因在于判断自己的处境时,你会主动维护自己的信念。信念构成了你的身份。发现自己错了,质疑自身信念,或者承认一些坏结果的产生是因为自己的糟糕决策而不是坏运气,都可能撕裂这种身份。
  • 了解别人的观点,其价值不仅在于他们知道你不知道的有用信息,能够纠正你所知信息的不准确之处,而且在于即使他们掌握了完全相同的信息,也可能提出不同的看法。信息一样,结论却可能大相径庭。
  • 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已经就何为正确选项有了看法。通常,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有了看法,但这种看法最后却会成为我们做决策的指导。这就暴露出利弊清单的最大问题:它像直觉和第六感一样服务于内视角,促使你做出想做的决定,而不是客观上更好的决定。希望放弃某个选项?你会关注弊端,放大这方面的比较。希望选择某个选项?你会关注并放大优点,对弊端视而不见。利弊清单的形成完全围绕你的视角,缺少外界观点,很容易受到“希望能够支持自己想要得出的结论”这一主观动机的影响。事实上,要是有什么专门放大偏差的决策工具,那大概就是利弊清单了。

 第五十五章 幸福婚姻的真相:内外视角互相结合

  • 能全方位看见别人在推理上的偏差,却无法全面看清自己的偏见,这是内视角的一部分。聪明不能消除你在这方面的盲点,而是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 你最可能误导的人是你自己。你对此一无所知,因为你活在自己的观点里。
  • 聪明人也更善于构建令人信服的论据来支持他们的论点,强化他们相信的事情。聪明人更善于编造故事,说服别人相信他们是对的,这不是为了误导那些人,而是为了维护他们的身份认同。
  • 动机推理、自我误导和过度自信,使聪明人不太可能寻求反馈。即使寻求反馈,他们的说服力也会让其他人黯然失色。
  • 你越聪明,就越难以接受外界的观点。
  • 而了解世界真相的一个有用方法则是,弄清楚类似的情况是否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时你就可以参考基准数。
  • 我们能从很多地方得到有关恋爱、健康、投资、商业、教育、就业和消费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和统计数据,这些都可能关系到你要做的决定。事实上,我们已经在本书里参考了一些基准数。以下是其中几个例子:
    • 美国的初婚离婚率为40%~50%。
    • 25%的美国成年人死于心脏病。
    • 8%的美国人生活在人口超100万的城市里。
  • 当你计划做一件事情时,发现基准可能性很低,就会对未来形成一个现实的看法,促使自己去认清大多数人遇到的障碍。通过基准数的提前预警,你就有机会去寻找避免或克服这些障碍的方法,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 当别人态度良好地反对你的意见时,要心存感激,因为他们这样做是出于好意。

 第五十六章 小结

  • 这些练习旨在让你思考以下概念:

    • 内视角是指从自己的观点、信念和经历出发看待世界。

    • 许多常见的认知偏差,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内视角的产物。

    • 利弊清单会放大内视角。

    • 外视角是指在自己的观点以外,别人如何看待你的处境,或是指世界的真实情况。

    • 即使你认为自己已掌握了事实,寻求外界观点仍然很重要,因为其他人看到同样的事实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 外视角能纠正内视角的错误和偏差,所以看问题时要先从外视角出发。

    • 准确性存在于内视角和外视角的交集处。某些特定的事情与你的处境息息相关,但要把这些事情与一般情况结合起来看待。

    • 你的信念在日常推理中占据主导地位。

    • 动机推理倾向于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而不是去发现世界的真实情况。

    • 聪明人并不能摆脱动机推理和内视角。事实上,聪明反而容易让事情变得更糟,因为聪明人对自身信念的真实性更有信心,能够编造出更好的故事说服别人(以及他们自己)同意他们的观点。

    • 了解外界观点的一个好方法是,寻找适合自身情况的基准数。

    • 了解外界观点的另一个好方法是,寻求别人的观点和反馈。但关键在于,他们能自由地表达不同意见或可能令人难堪的观点。否则,他们只会放大你的内在观点,强化你对准确性的自信,因为你认为自己得到了别人的认可。你应该乐于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并鼓励他们说出口。

    • 培养“观点跟踪”的习惯对决策有利。有意识地先从外视角出发,再从内视角考虑情况,可以让你得出兼顾内外的更准确的观点。

 第五十八章 有阳光更幸福?

  • 大多数人认为生活在天气好的地方会让他们更加幸福。然而,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及其同事戴维·斯卡德在检验该信念时发现,一个地区的天气对人们的幸福感几乎没有影响。在一项研究中,他们调查了俄亥俄州立大学、密歇根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及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近2 000名学生的幸福感。大多数中西部人和加州人预计加州人会更幸福,但实际上他们发现,中西部(客观来说,这里的天气不太好)大学的学生和加州各所大学的学生在幸福感上几乎没有差别。

 第五十九章 第七章 摆脱“分析瘫痪”:如何用好决策时间

  • 每人每年平均花在决定吃什么、看什么节目、穿什么上的时间加起来达到250~275个小时。这些无关紧要的决定占用了大量时间。

 第六十章 幸福感测验:当你要决定的事影响不大时

  • 幸福感测验问问自己的决策结果(无论好坏)是否有可能在一年内显著影响到你的幸福感。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个决策就通过了测验,你可以加快决策速度。
  • 重复性选择相同类型的决策反复出现,你就会得到重复选择的机会,还可以尝试过去放弃的选择。

 第六十一章 但试无妨:损失趋于零时迅速决策

  • “但试无妨”是一种有用的思维模式,能够让你迅速抓住机会。“但试无妨”的关键特征是下行风险有限,也就是说没有太大的损失(但可能会获得很大的收益)。当你处于“但试无妨”的情况时,加快决策通常并不会增加产生更差结果的可能性。
  • 要判断决策的下行风险是否有限,你可以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1. 最糟的结果是什么?2. 假如结果不尽如人意,我会面临比决策前更差的情况吗?

 第六十二章 披着狼皮的羊:高风险、相近选项和快速决策

  • 难以决策=很容易选择在两个相近的选项之间做选择其实很简单。两者之间相差甚微,因此无论怎么选都不会出错。
  • 当你在为相近的选项纠结时,通常是在浪费时间做无用功。你花费大量时间,试图找出两者之间微乎其微的不同,充其量也只能看到潜在收益方面的微小差距。
  • 你花了那么多时间,只是在追求一种虚幻的确定性。
  • 唯一选择测验做决策时问问自己:“如果这是唯一的选择,我会感觉满意吗?”
  • 菜单策略多花时间分类,少花时间选择。

 第六十三章 弃者常赢,赢者常弃:懂得“主动放弃”

  • 放弃并不像大家普遍认为的那样是消极的。放弃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能够弥补机会成本和收集信息,让你在想要坚持的事情上做出更高质量的决策。你在有限的信息条件下做出了选择,但随着选择的展开,会有新的信息出现。有时候,这些信息会证明你的选择并非最佳,没有起到推动你朝着目标前进的作用。你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可能发现自己认为很棒的决策实际上存在着比你想象中多得多的潜在风险,因此也更有可能造成损失而不是获得收益。或者也有可能你的选择会有所收获,但如果你做出了不同的决策,也许会收获更多。是时候考虑放弃了。
  • 主动放弃放弃的成本越低,决策的速度就可以越快,因为你很容易就能改变决定,也能重新选择之前没选的选项。
  • 渐进式决策在做出影响大、难以放弃的决策之前,先设法做出一些影响小、易于放弃的决定。

 第六十四章 这是最终答案吗?了解何时“结束”决策过程

  • 一旦做出了足够好的选择——不管你花了多长时间,不管你是碰运气还是经过了冗长的决策过程,也不管你是随便选选还是偏好明显——好的决策过程,都离不开最后一个问题:“有没有什么信息能让我改变主意?”

 第六十五章 小结

  • 这些练习旨在让你思考以下概念:

    • 我们在无关紧要的日常决定上花费了大量时间。每人每年平均花在决定吃什么、看什么节目和穿什么上的时间加起来达到250~275小时,这相当于6~7周的工作时间。

    • 时间与准确性的权衡:提高准确性需要耗费时间,节省时间则会影响准确性。

    • 权衡时间和准确性的关键是,搞清楚决策不正确的代价。

    • (通过评估可能性、回报和概率)初步判断决策的影响,有助于辨别代价微小或不存在代价的情况,使你可以在牺牲准确性的前提下加快决策速度。

    • 认清哪些决策属于低影响力类型,也能最大限度地增加探索世界的机会,从而拓宽你的知识面,帮助你更加了解自己的偏好,改善未来决策的质量。

    • 可以通过幸福感测验识别低影响力类型的决策,想一想你的决策是否会在一周、一个月或一年的时间里影响到自己的幸福感。假如正在考虑的事情通过了幸福感测验,那么不妨快速做决定。

    • 假如有个决策不仅通过了幸福感测验,而且属于重复性选择,你就可以加快决策速度。

    • “但试无妨”是一种风险可控的情况。少花点时间考虑是否要试,多花点时间考虑如何执行。

    • 当存在多种潜在收益相近的选择时,决策就成了“披着狼皮的羊”。在高影响力类型的决策上追求完美,往往会导致“分析瘫痪”,但难以选择本身就是一个信号,表明你可以快速做决定。

    • 可以通过唯一选择测验判断某个决策是不是“披着狼皮的羊”。对于每一个选项,都要问问自己:“如果这是唯一选择,我会满意吗?”假如有多个选项的答案是肯定的,你就可以随机选择,因为无论怎样选都不会出错。

    • 运用菜单策略分配决策时间。把时间花在分类上,弄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一旦弄清了自己喜欢什么,就可以在选择上少花时间。

    • 当你做出了选择,就会损失其他选择带来的潜在收益。这就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越高,做出不确定选择的代价就越大。

    • “主动放弃”是弥补机会成本,加快决策速度的一种方式。考虑决策时,你可以看看自己是否会改变主意,能否以合理的代价放弃这个选择另做决定。

    • 退出成本较低的决策,即“双向门”决策,也能让你在低风险的情况下做一些试验性决策,以便为未来的决策收集信息,了解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偏好。

    • 对于退出成本过高的决策,你可以试试渐进式决策。先做一些“双向门”决策,然后再做“单向门”决策。

    • 你也可以通过同时做出多个选择来弥补机会成本。

    • 你很难获得完全信息或对决策结果有十足把握,因此会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大多数决策。要想弄清什么时候不值得多花时间去提高准确性,就要问问自己:“有没有其他信息(以合理的代价取得)可以明确表明首选项是哪一个?”“有没有其他信息可以让我改变已有的决定?”如果有,去找这些信息;如果没有,趁早做决定。

 第六十八章 何谓“够好”就行:满意决策与最优决策

  • 最优决策决策动机在于做出最优决策,不弄清每个选择之前不做决定,试图找到完美的
  • 确定性接近100%的决策称作最优决策。大多数人都有成为“最优决策者”的倾向,总是花费大量时间去追求决策的确定性。
  • 满意决策决策动机在于做出满意可行的选择。
  • 本书应该会让你更倾向于满意决策,做出“够好”的选择,在“正确”和“错误”之间从容游走。

 第七十章 正向思考,负向打算:认清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 心理对照 想象你要完成的事情,直面那些可能阻碍目标实现的困难。
  • 前瞻性后见之明 想象自己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成功与否,然后回头看看你是如何到达目的地的。
  • 现状偏差我们倾向于相信当前的情况会在未来保持不变。
  • 我们都想保护自己的身份。我们都想维护自己的信念。这让你很难客观地看待自己。但你不会有同样的动力去保护他人的身份和信念。

 第七十一章 “事前验尸”和倒推:无论成败,你都该提前了解原因

  • 事前验尸 想象自己在未来没能实现目标,然后回顾现在,找出导致失败的原因。
  • 倒推假想自己未来已成功实现一个目标,然后回头找出成功的原因。

 第七十三章 邪恶博士游戏:在思想上超越让你失败的邪恶天才(备注:邪恶天才就是你自己)

  • 分类决策提前对那些单独来看难以判断正确与否的决策进行分类,确定哪些选择属于错误决策,哪些选择属于正确决策。

 第七十四章 没人想要的惊喜派对:反应不当使坏结果雪上加霜

  • “上头”坏结果导致的情绪化状态损害了决策质量。
  • 弄清出错原因有助于从三个方面减少“上头”的情况。
  • 第一,提前预判糟糕结果,可以减少这些结果成真后对决策的情绪影响。
  • 第二,学会分辨“上头”迹象可以更快发现并解决问题。
  • 第三,你可以预先承诺一些会在产生糟糕结果后采取(或避免采取)的行动。这等于把手绑在桅杆上,以免做出情绪化的决定。例如,你发现自己会在股市突然下跌后做出错误决策,所以可以让别人帮你执行交易操作,以免自己冲动行事。

 第七十五章 躲过命运的明枪暗箭:“不能避免的话……就少挨一些”

  • 对冲有三个主要特征:
    1. 对冲可以减少坏运气的影响。
    2. 对冲是有成本的。
    3. 你希望它永远派不上用场。

 第七十六章 小结

  • 这些练习旨在让你思考以下概念:

    • 我们很擅长为自己设定积极目标,但总在实现目标的行动中摔跟头。知道怎么做与实际所做决定之间的差距被称为行为差距。

    • 正向思考力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如果你想象自己成功,你就会成功。不管是明示还是合理推断,它同样包含了“如果你想象自己失败,你就会失败”的意思。

    • 尽管设定积极目标很重要,但仅仅是正向思考并不能让你走上通往成功的最佳路线。负向思考有助于发现路上可能存在的障碍,从而更有效地找到到达目的地的途径。

    • 想想事情会怎么失败被称为心理对照。你想象自己要完成什么目标,然后直面实现这个目标的障碍。

    • 结合心理对照和“心理时间之旅”,想象自己在未来没能实现目标,再回头看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你可以发现更多潜在的障碍。

    • 从想象中的未来回望“来时路”被称为前瞻性后见之明。

    • “事前验尸”是前瞻性后见之明和心理对照的结合体。进行“事前验尸”的时候,你想象未来的自己没有实现目标,然后思考事情失败的潜在原因。

    • “事前验尸”除了对个体有利外,还能帮助团队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体思维的影响,并通过激发更多不同意见最大限度地吸取外界观点。如果团队成员在小组讨论之前独立进行“事前验尸”,这一点尤其适用。

    • 与“事前验尸”相对的技术是倒推,即想象自己在未来取得了成功,然后回顾过去找出成功的原因。

    • 为了便于参考,你可以把“事前验尸”和倒推的结果转化成决策表,其中也要包含对成败原因发生概率的估算。

    • 根据决策表的提示,首先问问自己应该做的是修正目标还是改变决定。• 倘若确定要坚持目标或决定,可以建立预先承诺契约。该契约能阻止妨碍成功的行为,鼓励促进成功的行为。

    • 在通往目标的路上,也要做好应对挫折的准备。坏结果发生后,人们会做出错误决策,导致消极后果变得更加复杂。“上头”就是一种常见的反应,其中包括“去他的效应”和沉没成本谬误。制订应对计划可以让你预先做出承诺,设立改变决定的标准,抑制挫折后的情绪反应。

    • 邪恶博士游戏有助于发现和解决未来可能带来失败的其他行为。在游戏里,你会看到邪恶博士是如何控制你的思想,通过暂时看上去合理但长期来看并不合理的决定让你失败的。
  • • 邪恶博士游戏鼓励采用一种叫作分类决策的预先承诺工具,即你可以提前决定遇到这类决策时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 你还可以通过对冲应对潜在的坏运气,即付出成本以减轻负面影响。

 第八十章 第九章 决策里的“卫生学”:要想知道别人怎么想,就别用自己的想法“感染”他们

  • 医生在手术间隙洗手以降低死亡率。你则可以通过培养良好且“卫生”的决策“习惯”防止“感染”自己的信念。
  • 信念具有“感染性”。
  • 意见一致让人感觉良好,意见分歧让人感觉糟糕。
  • 你在获取别人的反馈时必须非常小心,以防自己的信念被“污染”。他们说出口的未必是真话。提高决策能力的最佳工具之一就是征求他人的意见。然而,只有真实的意见表达才能起到作用,随声附和并无意义。

 第八十二章 如何获得“未受感染”的反馈:“隔离”你的观点以防“感染”

  • 你必须依靠别人向你表达他们的信念,要是你先说出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表述就会变得不可靠。原因有两点。
    首先,若在听取他人意见之前先说出自己的观点,可能会让别人在不知不觉中向你靠拢。
    其次,即使他们在听了你的见解后丝毫没有改变自己的观点,但仍有可能隐瞒真实想法。
  • 别人只有先知道你的想法,才知道他们和你是否存在意见分歧。征求反馈时,隐藏自己的想法更有可能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观点。
  • 为了得到高质量的反馈,很重要的一点是尽可能让别人接近你在决策时所处的知识状态。

 第八十三章 如何在团队环境中“隔离”观点

  • 团队决策的质量通常并不会得到提高,只是因为决策参与者增加,人们对这个决策变得更有信心。这样的搭配很糟:决策质量未必更高,信心却盲目增强。
  • 研究发现,比起团队环境,私下单独给出的反馈更能准确地体现反馈人的知识和偏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丹·利维、约书亚·亚德利和理查德·泽克豪泽发现,要求学生举手(一种历史悠久的课堂反馈系统)会造成羊群效应,即学生一旦注意到共识正在形成,就会举手同意该共识,从而形成绝对多数现象。

 第八十六章 小结

  • 这些练习旨在让你思考以下概念:

    • 提高信念质量的最好方式之一,是了解别人的看法。听取不同的观点,可以让你获得正确信息、认识未知事物,从而改善决策。

    • 观点具有“传染性”。在别人给出反馈前告诉他们你的想法,会大大增加他们附和你的可能性。

    • 坚持在决策时实施“卫生策略”,阻断信念“感染”。

    • 别人发现他们与你意见相左的唯一途径,就是先知道你的观点。征求反馈时不要说出自己的观点。

    • 询问方式会表明你希望得到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反馈。尽量选择中立的询问方式。

    • “不同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贬义词。用“分歧”或“异议”代替“不同意”来谈论人们意见不同的地方更为中立。

    • 结果也会影响反馈质量。征求反馈时要将结果“隔离”。

    • 如果过去发生的事情不止一个结果,应该挨个征求反馈。

    • 征求反馈时,尽量将对方置于你做决策时的知识状态。

    • 如果团队成员能够畅所欲言,团队环境对提高决策质量大有益处。但这通常会遭到一种倾向的破坏,即群体迅速达成共识,使有异议的成员不愿分享信息或观点。

    • 在团队中实施“卫生策略”,在共同讨论之前单独征求成员的意见及其成因,可以更好地发挥团队决策的潜力。
  • • 由于光环效应,团队中地位较高成员的意见非常具有“传染性”。

    • 首轮征求反馈时采用匿名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思考想法本身,而无须顾虑持有该想法的人的地位或身份。

    • 对于影响力低、易于更改的决定,团队仍可以通过简化过程控制“传染性”,即团队成员写下各自的意见,由一个人朗读或抄写在白板上,然后再进行讨论,或者团队成员按照资历由浅到深的顺序宣读自己的意见。

    • 反馈的质量受征求过程中输入信息质量的影响。我们倾向于歪曲表述,突出、淡化甚至省略那些对我们希望他人得出的结论没有帮助的信息。

    • 告诉对方必要的信息,使其给出有质量的反馈,这就够了。

    • 站在外视角问自己:“如果有人来问我对这类决定的看法,我需要知道什么才能给出好的建议?”

    • 提前为重复性选择制定相关详细信息清单。这份清单应该关注目标、价值取向、相关资源和具体情况。

    • 团队成员应互相对清单负责。遇到有人想要征求反馈但不能提供相关详细信息的情况,成员应该拒绝。

西安 走马观花 三日游记

发表于

Day 1

9:55  – 14:06 G55
北京西站-西安北站

打出租车从【西安北站】到酒店 【西安赛瑞喜来登】

打车去吃 【澄城崇斌水盆羊肉】
吃了一份优质水盆羊肉 ¥38
肉不多 就那么几片 汤挺好喝 月牙烧饼的味道也不错

打车去吃【马乐烤肉】
不一样的吃烤串体验 
不用点菜 也不能点菜
肉烤好了会巡回叫卖 
啤酒饮料自己去冰箱拿
下午四点半左右到的 差不多五点左右就坐满了
价格倒是不贵 味道对我而言一般
浓油赤酱的风格 我个人更喜欢少放调料的料理方式

晚上去【大唐不夜城】
富有特色的一条商业街 据说全长2公里
夜景很漂亮 道路两侧的商业和古风结合的很好 不违和 给人古风代入感
一路有很多着古风的小姐姐和小哥哥 充满年轻人的活力和朝气

夜宵【小杨烤肉(龙首店)】
味道还OK吧 
优点是营业到晚上2点
吃饭的时候还遇到隔壁桌的打起来了
同一个餐桌上的男A 一声不吭的拿着啤酒瓶往男B脑袋上砸 砸废了3个绿色的啤酒瓶
男B也不反抗 

Day 2

酒店吃完早餐 10点

从酒店出发打车去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101
在景区门口找到讲解 10人一团 讲解费每人¥ 30
原来兵马俑在出土的时候是有颜色的 出土之后氧化颜色就消失了
看兵马俑大概花费了4个小时

打车去【丽山园】¥10
门口租赁了电子讲解器 ¥30  基本没什么用 听了个寂寞
丽山园有一张陵墓示意图印象很深刻 原来整个墓葬群这么大 兵马俑1、2、3号坑就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17:30 打车去吃饭 【陈聚德牛肉馆】 ¥41
被出租车司机坑了 7公里花了41块钱 联系滴滴客服投诉 退款了20
辣白菜炒饺子皮 这道菜印象比较深刻 原来还能这么吃?
总体而言 个人感觉陕菜不太适合我

原计划9点看歌舞剧【长恨歌】 
天公不作美 暴雨狂风 把买的一次性雨伞都给吹散架了 演出取消了
长恨歌演出场所对面商场二楼有很多家足疗店 30分钟¥58 商家很善于抓住商机
暴雨不好打车 坐地铁回酒店 西安的地铁建设的很不错

Day 3

酒店吃完早餐 10点

打车去 【陕西历史博物馆】 ¥18
门票免费 但需要提前在网上预约 非常难预约
进了馆之后可以预约讲解 1-10人 ¥300 
然而导游供不应求 需要排队
有商机的地方就会有黄牛 有小哥凑上来兜售讲解 每人¥40
讲解大概花了2个小时 期间兜售了文创产品 香囊 和 舞台剧 《复活的军团》
讲解的质量还OK 值回票价

在博物馆额外花30 可以看珍宝展 展馆不大 主要以金银器为主 
电子讲解器¥30 讲解的质量一般 只能说比没有强

在博物馆旁边吃了 【大厨小馆】
价格实惠 陕菜的味道依然不太适合我
葫芦鸡算比较有特点 有个小旗子告知是该店售出的第39982只鸡

打车去【西安城墙】 永宁门 ¥15 门票价格 ¥54
网约车司机挺有意思 说自己作为本地人从来没预约成功过【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安城墙全长13公里 据说可以在城墙上骑自行车 但我没看到
城墙上的摊位和售货员都是长安的装扮 很有特点 给人沉浸感

19:00 – 23:17 G60
西安北站 – 北京西站

《竞争优势》—透视企业护城河 设置进入壁垒

发表于

 第六章 中文版前言

  • 当代中国企业家都熟知这一理念:企业的成功取决于能否掌控与现存及潜在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
  • 主要有两种基本方法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成功。
    第一种方法是接受要与众多其他企业竞争的现实,大家在获得客户、技术和各种资源方面基本上是平等的。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对潜在竞争对手设置进入壁垒来限制竞争。
  • 持久的竞争优势最终取决于规模经济效益、需求侧的网络效应或者供给规模增长而带来的成本下降。
  • 好的商业战略要求企业寻找细分市场,无论是在地理维度还是在产品维度上

 第七章 英文版前言

  • 确切地说,战略是那些专门关注企业竞争对手行动与反应的规划。
  • 战略思考的核心是创造、保护和利用竞争优势。
  • 就战略而言,竞争优势存在与否有天壤之别。实际上,市场分为两大类。
    在第一类市场里,没有企业能够从明显的竞争优势中获益。在这样的市场里战略根本无足轻重,大量竞争者在获得客户、技术和其他成本优势方面基本平等。
    在第二类市场里,战略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样的市场里,在位企业拥有竞争优势,其盈利能力取决于企业处理同业竞争及抵御潜在新进入者的能力。关注外部主体是商业战略的核心。

 第一十章 决定竞争优势的唯一力量

  • 我们赞同波特的观点,即行业内的五种力量——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新进入者的威胁、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和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会影响竞争环境
  • 其中一种力量显然比其他力量要重要得多,以至于只要是寻求发展和追求制胜战略的领导者都应该首先忽略其他力量,只专注于这种力量。这种力量就是进入壁垒——波特理论里的新进入者的威胁。
  • 如果没有进入壁垒的保护,那么企业唯一的选择就是尽量提升自己的运营效率。
  • 根据我们对战略的定义,只有当在位竞争优势存在时,谈战略才有意义。

 第一十一章 局部霸主

  • 首先建立在当前局部区域的主导地位,然后拓展到相近或相联系区域的做法,也是与沃尔玛同时期另外两家伟大企业取得成功的原因。
  • 竞争优势从本质上来说是局部的和特定的,而不是普遍的和分散的。

 第一十二章 何种竞争优势

  • 战略分析应从两个关键问题开始:在企业当前所处或计划进入的市场,是否真的存在任何竞争优势?如果存在竞争优势,那么它们属于什么类型的竞争优势?
  • 只有三种真正的竞争优势。
    供给侧竞争优势——成本优势
    需求侧竞争优势——需求优势
    规模经济效益竞争优势

 第一十五章 本书章节安排

  • 我们简化了波特的方法,将注意力聚焦在能够支配其他力量的那个力量:进入壁垒。

 第一十七章 差异化迷思

  • 避免进入“大路货”行业是经商常识。在这种行业里,不同企业将大同小异的产品出售给价格敏感的客户,不得不为生存而苦苦挣扎,被迫接受比平均水平更低的利润率。
  • 差异化作为逃避“大路货”行业困境的战略有一个重大缺陷——它没有成效。
  • 差异化或许可以使你的产品避免成为所谓的“大路货”,但是它无法消除竞争激烈和利润微薄这两个“大路货”行业的重要特征。虽然竞争程度可能会有所改变,但是对利润的侵蚀会持续下去,因为问题的本质不是缺少差异化,而是没有进入壁垒。理解进入壁垒的重要性及其作用机理是制定有效战略的关键。
  • 就差异化而言,塑造品牌是一项主要的战术
  • 然而,尽管被认为是高品质的代名词,奔驰和凯迪拉克却没能够将品牌的力量转化为高盈利性的生意。实际上,它们的经济绩效与那些人们急于摆脱的“大路货”差别不大。
  • 唯有豪华轿车行业丰厚的盈利机会消失,蜂拥而至的新进入者才会望而却步。当新进入者使得市场份额足够碎片化,以至于高额的单位固定成本侵蚀了所有超额利润之后,就不存在对于新进入者而言有意义的机会了。当行业的资本回报变得平庸,对新进入者的吸引力消失时,进入行业的行为也就消失了。
  • “若没有力量阻挡竞争者的进入,行业利润率就会被拉低,效率高的企业也最多只能获得正常的投入资本回报率。创造战略机会的是进入壁垒,而不是差异化本身。”
  • 因为长期来看,“大路货”的市场价格是由最高效生产者的成本水平决定的,无法达到这一效率水平的竞争者将无法生存。基本上,相同的状况也适用于产品差异化的市场。

 第一十八章 进入壁垒与竞争优势

  • 进入壁垒是战略的核心。
  • 战略关心的是结构性的进入壁垒。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识别这些进入壁垒,理解它们如何运作、如何被构建,以及如何捍卫这些进入壁垒。
  • 进入壁垒等同于在位企业的竞争优势,而新进入者的竞争优势只有短暂和有限的价值,例如能够运用先进的技术、使用新颖的设计及无须负担老旧产品维护和照顾退休员工的成本。
  • 以效力和持续性来衡量,生产优势是最弱的进入壁垒,与客户锁定叠加的规模经济是最强的进入壁垒。
  • 此外,还有源于政府干预的竞争优势,如许可、关税与配额、授权垄断、专利、直接补贴和各种监管措施。

 第一十九章 供给侧竞争优势:有竞争力的成本

  • 在位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方式是拥有潜在新进入者无法复制的低成本结构。
  • 在生产工艺复杂的行业里,学习和积累经验是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
  •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将成为竞争优势来源”这一想法极具误导性。
  • 获得便宜的资本或雄厚的资金支持则是另一个虚幻的优势。

 第二十章 需求侧竞争优势:客户锁定

  • 客户被商家锁定主要有三个原因。

    习惯
    吸烟会上瘾,而购买特定品牌的商品是一种习惯。

    转换成本
    当客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才能更换供应商时,他们实际上已经被现有供应商锁定了。

    搜寻成本
    当寻找可接受的替代品或服务代价高昂时,客户就被绑定在现有的供应商上了。
  • 习惯、转换成本和搜寻成本创造了需求侧的竞争优势。
  • 就像我们看到的,即使是可口可乐,也在百事可乐发掘了“百事一代”之后损失了大量消费者。少有像亨氏番茄酱这样从代代相传的食用习惯中长期获益的老牌产品。

 第二十二章 规模经济效益与客户锁定

  • 事实上,真正持久的竞争优势来自供给侧竞争优势与需求侧竞争优势的相互作用,即规模经济效益与客户锁定的有机结合。
  • 规模经济效益带来的竞争优势并不取决于龙头的绝对规模,而取决于龙头与其竞争对手在市场份额上的差异。
  • 形成规模经济效益的成本结构基础通常是:①大量的固定成本;②随着产量上升而以恒定量变化的可变成本。
  • 如果新进入者和在位企业拥有相同的获客渠道,新进入者就有可能发展到在位企业的规模。如果一个市场里的所有企业都有平等的获客渠道和同样的成本结构,而且在位企业和新进入者以相似的条款售卖类似的产品,那么这个市场通常会被市场参与者相对平均地瓜分。对于存在产品差异化的市场也是如此,如家电市场、“大路货”市场等。

 第二十四章 供给侧或需求侧的竞争优势与相关的战略

  • 第一种也是最简单的情况是市场中不存在竞争优势。
    在这种不存在竞争优势的市场里,企业应该忘记与战略和愿景相关的梦想,致力于尽可能高效地运营。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成本管理、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对特定客户群体的定价、融资,还有其他一切关键职能。如果一家企业能够相较于竞争对手更加高效地运营,那么它就能取得成功。
  • 第二种情况是,如果一家企业享有与专有技术、客户锁定相关的竞争优势,那么它的战略应该是尽可能地利用和强化巩固自己的竞争优势。
  • 要企业在市场里一枝独秀或是被一众弱小的竞争对手围绕,就能够通过试错过程找到最为合适的价格水平。企业需要监测自己每一步的行动,识别出哪个价格水平与其相应的营销活动能够为自己带来最大的收益,但不必担心特定竞争对手的反应。
  • 如果竞争优势的来源是客户锁定,那么企业就要帮助新客户养成消费习惯,增加客户的转换成本,并使搜寻替代产品的过程更为复杂和艰辛。对于相对昂贵的产品,企业需要使购买行为发生得更为频繁,将支付分摊到较长的时间里,以引诱客户陷入容易保持且难以替换的与企业的持续关系之中。
  • 这些手法的共同点是:鼓励重复的并且实际上自动和无意识的购买行为,从而阻止客户认真考虑和寻找替代产品。
  • 更大程度整合多项功能的战术提高了搜寻成本。
  • 复杂性、高附加值和重要性是构建高搜寻成本的要素。

 第二十五章 规模经济效益与相关战略

  • 由于下面的两个原因,基于规模经济效益的竞争优势自成一格。
    第一,如我们之前提及的,基于规模经济效益的竞争优势的持续时间比其他两种更为长久,因此也更有价值。
    第二,基于规模经济效益的竞争优势容易受到侵蚀,因此需要积极地大力维护。
  • 创造竞争优势最好的路线是先在一个局部市场中取得支配地位,然后再向外扩张。
  • 在追求这些机会时,一定要记住目标市场规模的迅速增长对于在位企业而言是“负债”,而不是“资产”。
  • 一个有吸引力的细分市场通常有以下特征:能够被“锁定”的客户;相对于固定成本而言,市场的整体规模较小;没有占支配地位且警惕敏感的竞争对手。在理想情况下,这个细分市场还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企业能够从此出发逐步拓展生意,核心点在于“局部市场思维”。
  • 竞争优势无一例外都根植于特定的市场,现实不会满足痴迷于增长的首席执行官主观上一厢情愿的幻想,企业在特定市场的竞争优势无法转移到其他市场。

 第二十六章 竞争优势、战略规划与局域性机会

  • 制定战略的第一步是从竞争优势的角度,列出企业现有和潜在的市场。

 第三十五章 线下与网上:互联网与竞争优势

  • 对于我们关心的战略经济学而言,重要的问题不是电子商务将会有多大规模,而是其作为一个生意是否能够盈利,以及为谁盈利。
  • 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是客户锁定、生产优势和规模经济效益,尤其在局部层面。然而,除非特殊情况,上述这些因素都无法轻易融入电子商务。
  • 最后,所有竞争者几乎都不可能从互联网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好处。

 第四十八章 克服困境

  • 鉴于我们在本书中一直强调局部主导地位,因此毫不奇怪,最优的结构性调整就是让企业合理安排自己的业务,从而使得每家企业在市场上分别占据互不交叉和不同的细分市场,这样彼此不受影响。这里细分市场的定义有很多维度,可以是不同地理区域、不同专业领域甚至一天里的不同时间段。
  • 最后一点要切记的是:理解囚徒困境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应对这种困境的工具,对于市场参与者(通常是从竞争中实际受益或因企业合作受损的客户)来说是有价值的。与真正的囚犯打交道的检察官知道应该将囚犯单独关押,分别进行审讯。在企业合作程度较高的行业里,买方也应该寻求私人的、不透明的价格安排,分别与供应商单独协商,表示愿意把业务集中给能够在价格或功能上偏离行业合作的供应商,以及与其他业务量大的买方进行合作(即买方的行业合作),以削弱供应商一端的企业合作造成的影响。双方都可以利用对囚徒困境的理解来制定战略。

 第九章 何为战略

  • 第一个战略问题是选择竞争领域,即企业要参与竞争的市场。
  • 市场的选择具有战略意义,因为这一选择决定了谁会是影响企业经济前景的外部主体。
  • 第二个战略问题涉及管理外在力量。

 第一十三章 战略分析的程序

  • 任何战略分析的自然起点都是对逐个市场是否存在竞争优势及竞争优势的来源进行评估。

 第一十四章 竞争格局

  • 为了制定有效的战略,企业不仅需要“知敌虚实”(知道竞争对手的行动),而且还要“料敌先机”(预测竞争对手对于自己采取任何行动的反应)。这是战略规划的实质所在。
  • 竞争状况的主要特征如下。竞争参与者的多寡:如果可以识别的竞争参与者数量有限,那么它们通常是竞争对手;如果竞争参与者的数目不小还都不易对付,那么可能表示并不存在进入壁垒。竞争参与者的行为:对其而言可供选择的行动措施。竞争参与者的动机:在商业社会里,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最常见的动机,但是其他目标,如不惜一切代价打败对手,也可能占上风,因此也值得多加考虑。游戏规则:谁在何时行动,谁知道谁何时行动及具体动作,以及违反规则的惩罚措施。

 第二十三章 捍卫规模经济效益

  • 从经验法则可以大概得知,英特尔和AMD应该按照现有市场份额分别按比例投资。如果两家企业都将现有销售额的10%投在研发上,那么英特尔的研发经费会比AMD多3亿~26亿美元。如此庞大的差距使得英特尔在下一代技术的竞争中占尽优势。

    从在位企业做决策的角度来看,规模经济效益有三大特征,具有重大意义。
  • 首先,为了长盛不衰,企业必须保护自身基于规模经济效益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永久警戒,毫不松懈地维护其规模经济效益。
  • 其次,企业必须理解纯粹的规模并不等同于规模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的本质是:市场中的主导企业能够把固定成本分摊到比其竞争对手更多的产品上。创造规模经济效益的是相对的市场份额,而不是绝对的规模。
  • 最后,对于源自规模经济效益的竞争优势而言,一般而言市场规模增长会削弱竞争优势,而不是增强竞争优势。
  • 全球汽车市场如此之庞大,以至于其中许多竞争者只需要达到一个不大的规模(也就是很少的市场份额)就可以避免规模经济劣势。

 第二十九章 竞争优势评估的实战演练:对苹果未来发展的分析

  • 对于企业同时出现在多个细分市场的情况,只要其不是龙头,我们都先单独分析每个细分市场。
  • 在此之后,英特尔的市场份额相当稳定,一直保持在90%上下。有时AMD会夺取一些市场份额,但是英特尔总是能收复失地。如此稳定的市场份额证明这个细分市场存在着明显的进入壁垒和竞争优势。
  • 根据经验法则,如果一只手数不过来一个行业里的顶尖企业,那么这个行业大概率不存在进入壁垒。
  • 根据另一条经验法则,如果在5~8年内,平均市场份额变动超过5个百分点,那么就不存在进入壁垒;如果低于2个百分点,那么说明进入壁垒非常强大。
  • 有两种方法可以评估一个行业的盈利情况。第一种方法是计算收益占收入的比例,第二种方法是计算收益占投入资源的比例。
  • 营业利润率的接近说明了该行业中不存在太强的竞争优势。

 第三十章 结论

  • 我们推荐的方法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在当前运营或者考虑进入的行业里是否存在竞争优势?如果存在竞争优势,是什么类型的竞争优势,以及谁拥有竞争优势?我们提供了两个检验竞争优势存在与否的办法:稳定的市场份额和在位主导企业较高的回报率。

 第三十三章 行业分析

  •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指标来衡量沃尔玛的业绩:营业利润率和投入资本回报率。

    沃尔玛的集中战略获得的低成本主要源于企业的三个职能。
  • 第一,进货后勤,也就是在将货物拉到仓库和送往门店方面花费的费用更低。
  • 第二,沃尔玛在广告费用方面的花费比行业平均水平要低
  • 第三,管理监督。从一开始,山姆·沃尔顿就和管理层频繁地走访各家门店。

    在对基于规模经济效益的竞争优势的探讨中,我们注意到企业需要获得这种竞争优势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 第一个条件是固定成本必须在总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里的很大是相对于企业所处的市场规模而言的。固定成本可能是厂房、设备或信息技术上的资本支出,也可能是类似广告或管理监督这样的经营费用。随着固定成本分摊到更大的销量上,单位成本会不断降低。因此,销量大的企业会在竞争中领先。
  • 第二个条件是基于规模经济效益的竞争优势必须与一定程度的客户锁定相结合,这样才能阻止竞争对手逼近。
  • 沃尔玛在1985年之后继续成长,直到成了全球最大的零售商和世界各地企业崇拜的对象。但是根据投入资本回报率和营业利润率来衡量,沃尔玛的盈利水平降低了。对此我们能够给出的唯一解释就是:随着沃尔玛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扩张,它不再能够复制早年享有的竞争优势——局部规模经济效益与一定程度客户锁定的有机结合,使得竞争者难以入侵它占领的市场。

    从上述评估中,我们可以吸取一些经验教训。
  • 效率始终是举足轻重的。优秀的管理使薪酬成本和损耗费用都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基于局部规模经济效益与客户锁定有机结合的竞争优势更为重要。优秀的管理并没有帮助山姆会员商店大获成功、阻止1985年之后沃尔玛盈利能力下降,也未能确保沃尔玛在国际市场取得成功。
  • 竞争优势能够提升管理品质。
  • 必须维护和保持竞争优势。
  • 沃尔玛案例之所以重要,绝不是因为企业的规模和名气,而是沃尔玛获得成功的因素也同样适用于整个零售业:基于局部规模经济效益的竞争优势。

 第三十四章 库尔斯的全国扩张

  • 1985年,百威的总体广告成本几乎是库尔斯的3倍,但分摊在每桶啤酒上比后者少4.29美元。这归功于规模经济效益

 第三十九章 行业分析

  • 增长是个人计算机行业最主要的特征。
  • 缺乏进入壁垒是个人计算机行业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毫无约束的客户、广泛多层次的分销渠道、简单易得的技术、相对较低的投资要求及有限的规模经济效益。

 第四十章 康柏的优势

  • 曾经,福特在胭脂河的高度纵向一体化工厂将许多零部件生产整合到自己的生产流程中,包括从铁矿石到成品车的全过程。然而,正是纵向一体化害了福特,随着汽车制造行业逐步走向成熟,外部供应商的效率和可靠程度与日俱增。康柏遇到的问题也是如此,企业包揽了太多个人计算机生产的中间步骤。
  • 那些专门生产高端电源、键盘和其他部件的企业有了较大的出货量,可以和康柏一样把工程和制造相关的固定成本分摊到大量的产品上。
  • 康柏失去竞争优势及相应的高利润率,是因为市场增长使得它的竞争对手也可能发展并享有同等的规模经济效益。
  • 以汽车行业为例,当美国汽车市场与世界汽车市场相互独立的时候,美国福特和通用汽车的规模相对于美国国内市场而言非常大,以至于它们的地位无可撼动。这种优势在豪华轿车领域尤为明显。随着贸易壁垒的削减和运输费用的降低,全球化使得外国竞争对手得以扩张它们的经营范围,最终构成了对于美国福特和通用汽车的挑战。
  •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竞争对手将能够获得可观的规模经济效益,这就降低了一个主要的进入壁垒。没有进入壁垒的保护,企业不可能获得超额回报率。

 第四十四章 思科的网络业务

  • 只要能够将自己与其他提供类似服务的竞争者区分开来,帮助客户解决困难问题,企业就总是能够得到丰厚的回报。
  • 正如思科学到的教训,资金实力雄厚从来都不意味着拥有竞争优势。

 第四十六章 第8章 企业间的博弈:竞争战略的结构化方法(第一部分:囚徒困境)

  • 目前为止,本书讨论的重点集中在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什么;如何判断行业中的某家企业是否拥有竞争优势;如何利用竞争优势。对于不存在竞争优势的市场而言,唯一有效的战略就是专心致志、不顾一切地实现高效运营。1990年之后的个人计算机行业及飞利浦进军光盘市场都是遵循此战略或本应该遵循此战略的案例。

 第四十七章 价格竞争与囚徒困境

  • 好在大多数竞争性互动都围绕两个因素之一展开:价或量。

 第五十三章 竞争格局分析

  • 竞争格局有两种,即存在进入壁垒的和不存在进入壁垒的。
  • 稳定的市场份额和高回报率是行业存在进入壁垒的证据,而这两点都能在可乐行业观察到。在20世纪70年代末百事可乐发起挑战的时候,美国软饮料行业的市场份额已经相当稳定:两家龙头分享了超过60%的市场份额;剩下的则由其余3种较为大众的品牌,以及众多贴牌厂商、区域性品牌和三流品牌瓜分
  • 首先,在需求方面,软饮料企业有着网络服务提供商、啤酒和汽车行业做梦都想拥有的消费者忠诚度。软饮料爱好者都高频饮用,且不管在哪都钟爱同一品牌。相比之下,百威啤酒的追随者在日料店可能会点麒麟,在中餐馆会试试青岛,在墨西哥餐馆则会点多瑟瑰。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消费者是不会想尝试墨西哥可乐的。
  • 其次,无论在浓缩还是灌装环节,都存在着显著的规模经济。
  • 消费者忠诚度高和规模经济效益的叠加造就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熵减》—华为活力之源

发表于

华为大学编著

 第六章 华为之熵,光明之矢

  • 鲁道夫·克劳修斯发现热力学第二定律时,定义了熵。自然社会任何时候都是高温自动向低温转移热量。一个封闭系统最终会达到热平衡,没有了温差,再不能做功。这个过程叫熵增,最后状态就是熵死,也称热寂。
  • 熵原本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概念,却被任总用于研究企业的发展之道,是贯穿任总管理华为的思想精华。
  •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孤立系统的熵一定会随时间推移,达到极大值,系统会达到最无序的平衡态。
  • 任总说,(企业)要想生存就要逆向做功,把能量从低到高抽上来,增加势能,这样就发展了(于是诞生了厚积薄发的华为理念);人的天性就是要休息、舒服,这样企业是无法发展的(于是诞生了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的华为理念)。任总正是通过洞察人性,才得出结论:只有激发出华为人的生命活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持续发展的企业活力。
  • 企业要想长期保持活力,就要建立耗散结构,对内激发活力,对外开放,与外部交换物质和能量,不断提升企业发展势能,不断拓展业务发展的作战空间。
  • 华为的发展理念与很多西方企业相比,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华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以企业长期发展为目标。而多数西方企业,一般以股东利益或公司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 在科技研发的势能积累方面,任总经常旗帜鲜明地反对自主创新。在具有可选择性的领域,华为更愿意采用合作伙伴的解决方案,并对合作伙伴持续优胜劣汰、吐故纳新,从而长期保持与业界最优秀的伙伴进行合作。如果华为采取战略结盟的方式,甚至并购合作伙伴,就会失去选择权,失去选择权则意味着临近熵死。
  • 人力资源的水泵:以奋斗者为本 长期艰苦奋斗
  • 人的本性是贪婪懒惰和安逸享乐的,如何让人们长期艰苦奋斗、激发出生命活力?华为的具体做法就是用合理的价值分配,撬动更大的价值创造。
  • 劳动者是价值创造的主体,因此价值分配优先分配给劳动者,让劳动所得与资本所得的比例大致保持在3∶1。这样既能激发劳动者创造价值,也能避免老员工积累过多股票后变得惰怠。
  • 在薪酬分配环节,任总也非常注重拉开差距,华为通过及时提拔和破格提拔优秀者,以冲淡惰怠。这就是他常说的“给火车头加满油”,向奋斗者倾斜、以奋斗者为本的分配结构,充分体现了耗散结构不平衡的特点。

 第七章 熵减 ——激活组织和组织的人

  • 如何进行熵减、保持活力?首先是开放,最重要的也是开放。

 第八章 组织兴亡律与组织变革

  • 究竟什么因素使得华为这个无资本、无技术、无人才、无管理的“小草”能够在过去20多年蓬勃生长,在与西方巨头们的非对称竞争中,追赶乃至超越它们?相当重要的是空间因素:改革开放与全球化。这是华为过往30年最大的优势环境,没有这样一个外部空间,像任总这样的人,尽管拥有巨大的抱负和野心,也不可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 我访谈过一些国内运营商主管,他们都讲到20多年前华为跟西方公司的一个重大区别,西方公司的确技术一流、设备一流、人才一流,但它们在最关键的地方出了问题,就是对客户的傲慢自大。一位邮电局的老局长跟我讲,说当时根本瞧不上华为,但外国公司的产品价格太高,第二是服务跟不上。华为对客户特别好,在产品很烂、技术能力很薄弱的情况下,把服务做到了极致。老局长说,他们的人经常对华为员工表现得不耐烦,动不动就把他们批一通甚至骂一顿,但华为人总是满面笑容,出了问题24小时响应,半夜两三点去机房里修设备是常事。一个把客户真正当作上帝的人,客户可以原谅他、接纳他,愿意给华为公司更多机会,华为也争气,在市场成功的同时,把能赚到的钱都投入到了研发中,所以技术和产品也越来越好。
  • 我们在前边讲了活力是组织之魂,但今天的很多所谓科学管理、理性管理,走向极端的结果就是条条框框过多,大量的规则尤其是规则的烦琐化,扼杀了组织中个体的活力、群体的活力。
  • 我的观察和研究认为,有三种“组织黑洞”值得企业领袖们警惕,这也是任何组织都无法避免的三种负性现象。
    第一个黑洞是腐败,腐败不只是行为上的腐败,还包括思想上的腐败。
    第二个黑洞是山头现象。
    组织的第三个黑洞是组织疲劳症。
  • 一个好的组织,基业长青之道的根本是什么?就是要和组织中的惰怠现象持续进行斗争。
  • 定期地开展中高层干部的民主生活会是很重要的组织自洁机制,就像我们经常要打扫卫生一样。
  • 领导者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权威性,而权威不是建立在你拥有那个职务就拥有那个权威,而是靠你的言行一致所带来的威信累积支撑起来的。
  • 富裕起来后,没有了物质的饥饿感后会如何?马克斯·韦伯曾几次考察美国,最后一次考察时,他有一个很深的忧思是,财富对清教徒来说,本应是轻飘飘的斗篷,随时可以把它扔掉,最后却变成束缚人的铁笼,人们不再奋斗了,不再努力了。
  • 活力是组织之魂,惰怠是组织之癌

 第九章 新挑战,新思维 ——《领导力与新科学》导读(节选)

  • 普利高津发现能量衰减的耗散过程是建立新秩序所必不可少的。他的结论是:“无序可以成为新秩序的源头,成长往往起源于不平衡,而不是平衡。”
  • 大公司在研究上不能采取赌一种选择的方式,那是小公司资源不足的方法,大公司是对多种可能性分别投入一定的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
  • 不过从管理角度来看,场的理论特别适合解释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在企业中的作用。
  • 玛格丽特·惠特利对薛定谔的“猫问题”居然提出了这样的组织和管理解释,应该说,这是有大量的实践支撑的,因此玛格丽特·惠特利讲道,“对领导者来说,深刻理解观察行为的两面性是非常重要的”。
  • 我的经验告诉我:追求组织平衡,必然是死路一条。
  • 恰恰相反,开放系统维持着一种非平衡状态。只有远离平衡,开放系统才能够变化和成长。开放系统是利用不平衡状态来避免自身退化的。

 第一十章 熵减 ——我们的活力之源

  • 企业的寿命和人类的寿命在过去50年正好形成了一个剪刀差。与50年前相比,人类的寿命大大延长,平均寿命从32岁延长到了现在的55岁。而企业恰恰相反,在过去50年里,企业的平均寿命从55岁变成了32岁。这里人类的平均寿命数据来自世界卫生组织,企业寿命的数据来自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情况统计。
  • 我们回溯发现,华为创立30年以来,从管理哲学阐述到各项政策制定,包括业务战略、人才管理等方面,隐约契合着耗散结构的特征,提倡与外界积极开展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精神,不断通过多劳多得、破格提拔、人员流动、简化管理来打破平衡态,促使公司实现熵减,克服队伍超稳态、流程冗长、组织臃肿、协同复杂等大企业病,激发活力,走向持续的兴旺。
  • 有次我跟朱广平一起开会,谈到公司新业务时,他说,在他的老家有一句话,要判断一个家族未来是不是有希望,就要听他家院子中有没有婴儿的啼哭。植物发新芽、家中产婴儿这些都是熵减的现象。
  • 你每天去锻炼身体跑步,就是耗散结构。为什么呢?你身体的能量多了,把它耗散了,就变成肌肉,变成坚强的血液循环了。能量消耗掉了,糖尿病也不会有了,肥胖病也不会有了,身材也苗条了,漂亮了,这就是最简单的耗散结构。
  • 荣获2016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细胞自噬理论告诉我们,绝不是吃得越多越好。适度的饥饿,能够促使细胞去吞噬那些病变和无用的细胞营养。对企业而言,就是在一定的经营压力下,更有动力去推动变革,清理冗余。
  • 有句话叫“在30岁就死去”,为什么这么说?就是有些人在30岁以后基本上不接受什么新东西了,后面的人生一直是活在30岁之前的状态,后来的他再也走不出那些曾经让青春年少的自己激动的东西了,他到现在还是在为那些东西激动,可这个时代已经向前发展了,而且发展得很快。
  • 当新一代皇帝取代旧主时,他的成本是比较低的,因为前朝的皇子、皇孙形成的庞大的食利家族,已把国家拖得民不聊生。但新的皇帝又会生几十个儿子、女儿,每个子女都有一个王府,以及对王府的供养。他们的子女又在继续繁衍,经过几十代以后,这个庞大的食利家族大到一个国家都不能承受。人民不甘忍受,就又推翻了它,它又重复了前朝的命运。
  • 抓住了战略机会,花多少钱都是胜利;抓不住战略机会,不花钱也是死亡。节约是节约不出华为公司的。
  • 柯达当年在模拟影像产业的辉煌超过了今天的苹果。我们这代人可能对苹果更熟悉,但是柯达鼎盛时占据了全球2/3的市场份额和90%的利润。100多年前,第一台柯达相机研发成功,之后迅速占据行业75%的市场份额,获取了90%的行业利润。但从1997年开始,整个产业遭遇拐点后,它的市值从当时的310亿美元一直下滑到1.75亿美元,蒸发90%以上,以致2012年不得已破产重组。
  • 我们先看看柯达企业文化的三个核心点:1.永远以客户为中心,以诚信为首要;2.永远致力于追求行业最新的科技水平;3.重视人才发展,创立分红,与员工分享利益。很多优秀的领导公司都是这么做的,华为也是这么做的。这三点说得都对,但长期坚持却有些难。2000年,胶片市场迅速萎缩,柯达逐步陷入亏损,但由于既有的利益格局,组织人事烦杂,导致它变革无力,这也是成功大企业的通病。
  • 柯达是从模拟影像时代走向成功的,它的高管、专家很多是化学家,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柯达要从模拟转向数码,它就需要把从上到下的技能转为电子技术,这样原来的很多化学人才就都没有用了。所以它要完成的不是简单的业务转型,而是人才技能方面的转型问题,以及不可避免的利益格局调整。
  • 柯达面临的还有一点就是盈利好时所积累的丰厚的员工福利带来的压力。参考网络资料数据,柯达一名在职员工平均要养4名退休员工。华为是没有赖以生存的稀缺资源的公司,所以从来都是充满危机感的,我们从西方公司的前车之鉴已经知道,员工是养不起的,所以华为没有退休福利,公司只给奋斗者保留获取财务投资收益的机会。
  • 有一种企业病叫“变革无力症”,即丧失自我批判能力。
  • 所以,为什么历史上往往是创新小公司打败传统大公司?因为对于新业务,大公司内部有阻碍因素,而创新小公司里面没有阻碍因素,这是两者之间本质的差异。不是说大公司的实力不如新公司,而是它内部有抗药性;不是说小公司跑得多快,而是大公司内部的犹豫和争执,导致它容易被小公司超越。
  • 朱广平就此说过一个金句:一个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视所有的变化为机会,一个处于衰退期的企业视所有的变化为威胁。
  • 变革无力症,本质是企业丧失自我批判的能力。
  • 投资决策层要长期坚持思想上的艰苦奋斗,持续保持业界洞察,敢于决断,并通过娴熟掌控投资组合管理的理论实践来平衡好“成长与风险”。
  • 华为有位院士说过一句让人如雷贯耳的话:为什么工业革命以来,每个大的产业周期都是50年左右?不是新一代产业技术一定要过50年才能被发明出来,而是要等压制新生事物的一代人老去,新产业才能成长起来。
  • 重大业务变革是一把手工程,再造辉煌需要变革领导力。最新案例就是微软,没有比尔·盖茨的支持,不可能有萨提亚·纳德拉的成功改革。
  • 尽可能在经营状况好的时候主动变革,用传统业务的增量来投新业务,并采用差异化的考核方式,逐步将资源向新业务倾斜配置。
  • 设定政策特区,小股突围,把新业务放在传统业务之外,直接向公司高层汇报,采用为新业务量身定做的人财事管理体系,新环境,新气象。
  • 积极建设好内部人才市场、训战机制等;妥善处理员工关系,合理付出一些裁员补偿。
  • 为什么创新小公司在方法论上无法与大公司比,但是抓机会却高效得多?不是因为小公司跑得快,而是因为大公司跑得慢;不是大公司腿脚软,而是羁绊太多。
  • 关于熵,我们从下面四条规律展开认识。
    第一条是只有开放的系统才能熵减。如果地球没有太阳能量的输入,就不可能有合适的温度、水和生命,也就不可能有熵减的效果。

    第二条是负熵打破平衡,促进熵减。比如说移民机制。从人类历史上看,移民会给一个地方带来活力,中国最有活力的地方是深圳,因为深圳95%以上的人口都是移民。全世界最有活力的地方就是美国,美国聚集着来自全世界的优秀移民。美国最有活力的地方是西海岸,因为那里是新移民最多的地方。

    第三条是引入负熵要适量并且高品质。负熵不是越多越好,负熵的质量很重要。比如,现在欧洲遇到一些问题,如文化冲突、恐怖袭击,社会矛盾变得复杂,这是为什么?如果欧洲吸收一些没有技能也不愿意奋斗的移民,不但产生不了熵减,反而会产生熵增。

    第四条就是熵增和熵减的对抗消长。宇宙、组织、生命的无效和有效都在平行展开,一个事物同时存在熵增和熵减,主要体现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变化。生命可以衰老,也可以焕发新生,主要取决于你对于物质、信息、心理等方面负熵的引入,它们的质量决定了你是熵增还是熵减。
  • 英国可以作为当时全球制度创新的典范。而且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凡是被英国殖民统治过的国家和地区,比如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南非、肯尼亚及中国香港等,这些地方都留下了英国的制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些制度体系促进这些国家与地区走向现代文明,取得了繁荣发展。为什么华为在巴西的业务经营会连续亏损13年,一个重要原因是巴西混乱的税法体系。
  • 2017年中的4个月,标准普尔指数[插图]的500家上市公司中,5大科技巨头市值上升2600亿美元,其他495家减少了2600亿美元
  • 美国价值观归结到一点,就是肯定价值创造,反映到俗世就是对物质文明财富和精神文明财富的全力创造。
  • 中国人一直对近代史上数次被日本打败耿耿于怀,但我们看一组数据,大家就可能从气愤改为反省了。日本小学入学率在1906年已达到100%,而同期中国的识字率仅为20%左右,中国1986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在1999年首次达到99%。也就是说,在教育方面我们比日本落后了一百年。军事、经济实力的差距,只是一个结果。
  • 西方发现中国的科举制度后觉得中国古人太了不起了,一千多年前就有这样的社会活力机制。社会一旦形成阶层固化就将失去活力,而科举制度可以促成阶层穿越,激发活力,所以西方学者称隋文帝为中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因为西方价值观是导向对制度建设做贡献的历史人物。
  • 现代企业的本质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的高效组织形态是极简的,只需要两层,代表所有权的资方团队做投资决策(承担投资风险),代表经营权的劳方团队负责经营目标达成(不达标就被问责)。
  • 一个企业的熵增程度,取决于管理层是目光向内,还是目光向外,简单的验证数据只需要看看管理层的时间分配,有多大比例是对内管理,多大比例是对外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纲要》倡导基于信任的管理。叶晓闻在新高研班交付了一篇优秀论文,深挖了信任的价值:当年科斯凭一句“企业的边界是内部交易成本等于外部交易成本”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那么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由什么决定?就是信任。缺乏信任必然导致管理复杂化,进而导致内部交易成本不断升高,企业就触及发展的天花板了。
  • 如果一个公司真正强大,就敢于批评自己,如果是摇摇欲坠的公司根本不敢揭丑。正所谓“惶者生存”,不断有危机感的公司才一定能生存下来。
  • 华为如何实现熵减?最重要的就是惶者生存,保持危机感,坚持自我批判。
  • 一家科技公司的竞争力,要么有技术,要么有成本。要抓好两个主要矛盾,一个是管好业务组合,一个是降低交易成本。
  • 三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2017年三星一款手机发生事故后,大家都觉得三星要大亏,因为仅一个爆炸事件就造成其70亿美元的损失,结果三星有液晶屏和存储芯片这两个战略控制点,它把这两个东西涨了涨价,在2018年就成了全世界最赚钱的公司。
  •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分析过13个消失的文明。其中有个部落是牧羊文明,把怎么种草、怎么放牧、怎么提升羊的繁殖生长、怎么产肉、怎么剪毛等牧羊技术都做到了极致。后来气候变迁,草地枯死,整个文明就消失了,因为这个部落只会牧羊,不会种地、打猎、捕鱼。
  • 企业的管理体系应该是由业务决定的,要随着业务的演进而优化。
  • 无数案例都证明是业务压力逼迫了能力提升,而不是具备了能力才去作战。
  • 业务方向决策只能是获得70%的信息之前就得做,等拿到90%的信息时,机会窗已经过去了。所以决策的本质就是风险决策,没有风险还需要决策吗?
  • 变革的目的就是要多产粮食(销售收入、利润、优质交付、提升效率、账实相符、“五个一”……),以及增加土地肥力(战略贡献、客户满意、有效管理风险),不能对这两个目的直接和间接做出贡献的流程制度都要逐步简化。
  • 很多大公司死掉,不是管理太差,而是管理太好(管理过度)。曾经有一个学者研究了世界500强企业里面倒闭的公司,发现它们有三个共同特征:第一,都有一个企业博物馆,企业博物馆里面放着公司从成立每一代的每一款产品;第二,每一个岗位都有职位说明书,说这个岗位应该对什么负责,要做什么事情;第三,每个员工都有一本流程操作指导书,讲解在流程中哪个岗位要进行哪些操作。
  • 曾经有人给任总提建议,华为应建一个企业博物馆,把从第一代小交换机开始的产品等都放里面。任总没同意。一家高科技企业,绝不能对历史怀旧,绝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里,因为那样很危险。
  • 如果团队成员之间的实际贡献差异没那么大,我们不能人为拉开激励差距,导致大家觉得不公平,反而伤害了团队战斗力。
  • 为什么讲以客户为中心?因为以自我为中心,以上级为中心,这些是人的本性,不需要教就会,所以我们才要强调以客户为中心。
  • 为什么要讲以奋斗者为本?因为在一个组织里,主管做评价激励天然就容易以裙带关系为本,以论资排辈为本,这个不需要鼓励就会发生。
  • 为什么要讲长期艰苦奋斗?人的弱点是随着年龄增长意志力就会减弱,知识技能会逐步老化。我们讲思想上的艰苦奋斗,就是要终身学习,持续成长。
  • 为什么要坚持自我批判?人的本性就是需要安全感,需要自我保护,不敢把自己真正的弱点暴露在别人面前、说给别人听,甚至把自己保护起来。
  • 参考德勤发布的论述,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发端于技术突破,通过个人传导到组织,再渗透改造整个传统社会,然后完成一次文明进阶。那些富有探索精神的人,成为掌握新技术的先进人群;那些拥有先进人群的组织,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那些运营先进生产力的社会引领着文明的发展。
  • 人类今天可以把宇宙飞船送上天,却还无法造出一个单细胞,这说明一个单细胞的计算量要超过一艘宇宙飞船。

 第一十一章 为什么方向只能大致正确,而组织必须充满活力?

  •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是这样定义“决策”的:“决策是一种判断,是若干项方案中的选择。所谓选择,通常不是‘是’与‘非’间的选择,至多只是‘似是’与‘似非’中的选择。”
  • 公司在方向问题上不能保证完全正确,最多只能大致正确,甚至有的阶段还会出现偏差,但我们还要夺取战略胜利,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充满活力就分外关键。
  • 战术有千百条,头一条就是肯打,离开了肯打,其他的全是白扯。理论玩得非常漂亮,天花乱坠,离开了肯打,一切皆空。成功最大的敌人,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没有立刻行动。对于一个容易犯官僚主义问题的大公司来说,立刻行动、肯打、能打就意味着组织活力。
  • 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在阿里巴巴旗下的湖畔大学讲课时坦言:“大部分今天看来成功的所谓战略决策,常常伴随着偶然的被动选择,只不过是决策者、执行者的奋勇向前罢了。”“其实回头来看,我们很多正确的选择都是偶然做出来的。”“战略是打出来的,已经总结出来的战略基本跟你没关系。”
  • 华为总体上靠的是快,学得快、做得快、改得快,快的后面是勤奋,勤奋后面就是组织活力,上上下下的组织活力。任总为什么在公司这么多年特别推崇“熵减”的管理哲学,因为熵减的核心价值就是激活组织和组织中的人。
  • 这就好像一个精英小团队,主官是领导,也是打仗的主力,撸起袖子亲力亲为,是首当其冲的决策执行者,这样带着团队往前奔,才能完成艰巨的挑战任务。
  • 面对战争中的不可预见性,优秀指挥员必备两大要素,这两大要素在和平时期一个也看不出来,但在战争时期绝对管用。第一,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具有能够发现一线微光的慧眼。第二,敢于跟随这一线微光前进的勇气。”

 第一十五章 流程之殇,业务之失

  •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华为公司的众多流程几乎为所有的工作输出都定义了质量标准,唯独流程本身是没有质量标准的。当然不只是华为没有,整个流程管理行业都没有质量标准。也不知道流程质量标准问题当真是流程管理界的世纪难题,还是只是这个行当的“潜规则”。
  • 企业经营流主要分为三种:业务流(价值创造流)、资金流和物流。在业务流上构建质量,在资金流上构建内控,在物流上控制成本。
  • 最后,建议选拔适合的人来做流程。老农民和书生都修不了都江堰。流程是实践与智慧的结晶,流程的设计者既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有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总结提炼融会贯通的智慧与能力,还应有不畏艰辛、不计得失、呕心沥血为万世开太平的“士子情怀”与责任担当。那些夸夸其谈、见风使舵并把流程当作商品来经营的人,就还是不要做流程了。

 第一十七章 跨越马里亚纳海沟 ——企业供应链业务优化,给2B业务带来2C体验

  • 我们初步探索出一套适用于企业业务的细分供应链模式,并把这一套交易信息放在网上,实现订单履行及物流信息的可视,逐步开始为客户提供互联网式的交易体验。透明就是最好的沟通,客户也渐渐喜欢上了线上交易及线上供应服务。

 第一十九章 无路可退, 我们的背后就是莫斯科

  • 华为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奋斗者为本”。

 第二十章 重塑组织信任,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 没有人喜欢摄像头,但是有了摄像头之后,不管它通没通电,犯罪率都会大幅下降。
  • 高级打工仔,不应该是比自己以前努力一百倍,而是要学会像老板一样思考。我们现在的错位,在于太少人像股东一样对公司的投资结果负责,太多人还是对一段一段的过程指标负责、习惯告诉别人这个业务应该怎么做。主官和主管,说到底最大的区别,是一个对结果负责,一个对过程负责。

 第二十一章 个人活力是组织活力和战斗力的基本保障 ——提升单兵作战能力的思考

  • 金一南将军在《胜者思维》中谈道,战斗力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对技术条件的感知和把握。今天最缺乏的不是理性认识,而是感性认识。缺乏对现代先进装备的感性认识,对枪支,你得摆弄它;对潜艇,你得真跟它走一趟;飞机得坐坐,感觉从空中打击地面、掌控地面的能力。
  • 我们的作训必须贴近实战,金一南将军举过一个例子:为了适应核潜艇长期潜伏水下的要求,保持全球核打击力量的威慑力,核潜艇的官兵从青岛海军潜艇学院日常培养中就改变吃中餐的习惯,开始训练吃汉堡,以适应长期生活在水下封闭空间的能力。

 第二十二章 主官是组织导向熵减的关键因素

  • 雇佣军可以打赢一两场战斗,却无法赢得一场战争。雇佣军和正规军最大的差异在于使命感。一个团队的使命感只有靠主官来建立和激发,没有人能够替代。
  • 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在完成了上岛准备后,韩先楚亲自率领主力渡海,发起全面攻击。韩先楚的身先士卒坚定了大家的意志,也为上岛后的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关键时刻,说“弟兄们,跟我上”远比说“弟兄们,给我上”更有说服力。
  • 当一个主官开始只关注是否胜利,而不关注如何胜利的时候,我们面临的风险就越来越大了。

 第二十三章 一切管理瞄准熵减

  • 很多人问过我,带一个团队,最先抓什么?我的答案是导向。在一线,代表作为主官,应该是最熟悉市场、最熟悉业务、最了解主要矛盾、最能掌握战机的人。而在一线组织中,代表能否树立正确的导向——导向冲锋、导向选择正确的干部,本质上就是让组织从无序到有序,不断做熵减的过程。

 第二十四章 为业务创新注入新活力

  • “蓝军产品部”的设立构想,就是在公司内部成立一支“不沉迷于现有业务场景,不固执于既得利益,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约束,富有雄心且聚焦于新业务、新产业开拓”的独立部队。为新业务的发展构筑一个“创新场”,用创新的投资模式打造公司“新业务的孵化器”,成为公司在面向数字化时代转型的最前端触角和创新先驱。

 第二十五章 唯有希望,生生不息

  • “员工认为自己在创造价值,积极性就会很高,如果员工认为只是某一个人在创造价值,积极性就会丧失。”(任正非在1999年答新员工问)

 第二十八章 用力跑,朝着相反的方向

  • 系统持续地运转只有一个办法,让它从封闭变成开放,不断地从外面输入能量。

 第二十九章 挣钱难,花钱更难

  • 那如何避免系统陷入熵死的状态呢?有一个叫普利高津的化学家提出了一种理论,叫耗散结构。
  • 耗散结构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结构,或者说是一个持续处于不平衡、状态里的结构。
    简单地说,一个活的人,才会有饿的感觉,才会有对食物的需求。如果一个人对于食物没需求了,那他就是濒于死亡或者已经死亡了。
  • 饿的状态,其实就是一个不平衡的状态,就是一个渴望开放的、渴望外在能量输入的状态。在耗散结构当中,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耗散过程当中产生了负熵流,系统就从原来的无序状态或者低有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
  • 如何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健康?
    第一,它能不能够大量地赚钱?也就是从外界不断地吸纳能量。
    第二,它能不能够大量地花钱,或者说大量地耗散钱?
    如果企业对于钱的耗散机制在逐渐丧失,就意味着企业已经进入到一种亚健康状态。
  • 人类已经进入到因为肥胖死亡的人数大大高于因为饥饿死亡的人数的时代,这就意味着人类面临着一种新的诅咒,企业也是这样。

 第三十章 华为能否走出战略无人区

  • 我们先总结一下华为在过去近30年的成功要素。大体上我们可以概括为五点:
    第一点是香农定理和摩尔定律支撑的清晰战略路径和可持续战略预期;
    第二点是过去十几年全球通信行业作为IT和互联网的底层基础设施出现爆发式增长,拥有需求驱动的时代红利;
    第三点是军事化思想支撑的全球化执行力;
    第四点是制度设计优势支撑的人才创造力;
    第五点是研发驱动的战略红利以及技术溢价。
    画龙点睛之笔也包括通信行业颠覆式模式SingleRAN和分布式基站等创新。
  • 像英特尔、华为、戴尔、联想这样的IT和通信业巨头实际上都是在香农定理和摩尔定律的红利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美好生活》—哈佛大学跨越85年的幸福研究启示

发表于

 第五章 序言 关系:让幸福与美好肆意流淌

  • 在这本书中,罗伯特与马克将85年漫长时间与空间所沉淀下来的惊人事实展现给世人:美好生活是在一个赋予我们生命意义和美好的关系网中得以维持的。

 第六章 1 什么造就了美好生活?

  • 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我们更健康、更快乐。
  • 如果你只能做出一种抉择,以确保自己的健康和快乐,科学告诉我们,你应该选择去建立温暖的人际关系——各种形式的。

 第七章 2 为什么人际关系很重要?

  • 想想当你爱一个人,或者当你知道有人爱你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想想这种温暖和舒适的感觉是如何在你的身体里流淌的。现在,想想当一位亲密的朋友帮助你渡过难关时,那种相似但又截然不同的联结感,
  • 科学研究一再告诉我们:人类需要营养,需要锻炼,需要目标,也需要彼此。
  •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讨论人们很难在生活中找到幸福和满足感的常见原因,但在这之前有几个普遍的事实需要知晓。
  • 第一,美好生活可能是大多数人的核心关注点,但它不是大多数现代社会所关注的重心。
  • 第二个相关原因,甚至是根本的原因:我们的大脑,这个在已知的宇宙中最为复杂和神秘的系统,在我们追求持续的快乐和满足时经常误导我们。
  • 有很多类似的研究表明,人类并不擅长情感预测。
  • 金钱可以买来幸福的想法之所以保有魅力,是因为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在美国,7.5万美元似乎是一个神奇的数字。一旦家庭年收入超过7.5万美元(约等于研究期间美国家庭的平均收入),人们赚的钱与他们每天报告的快乐和欢笑(这些是衡量情绪健康的指标)就没有明显的关系了。
  • 正如迪顿和卡尼曼在他们的研究中所写的那样:“更多的钱不一定能买到更多的幸福,但更少的钱总与情绪上的痛苦相伴。”
  • 爱比克泰德说,当我们沉迷于无法控制的事情时,就会让自己变得痛苦。所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学会去辨别哪些可以控制,而哪些无法控制。
  • 社会联结越紧密的人在任何年龄阶段的死亡风险都越低。无论是佐治亚州乡村的黑人女性还是芬兰的白人男性,与他人的联结越密切,在任何一年中死亡的风险都会越低。
  • 社会联结使任何年龄阶段参与者的生存可能性都提升了50%以上。
  • 人际关系不仅仅是通往其他事情的基石,也不仅仅是通向健康和幸福的有效途径,它本身就是目的。
  • 由于人际关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中心地位,它是生活拼图中强大而实用的一部分。这种实用价值在现代社会被低估了。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的基础,是我们做任何事、成为任何人的内在基础。即使像收入和成就这样乍一看似乎与人际关系无关的东西,实际上也很难与它分离。如果周围没有人欣赏我们的成就,那成就又有何意义?如果没有人可以与我们分享收入,没有社会环境赋予它意义,那收入又有何意义?

 第八章 3 曲折人生路上的人际关系

  • 如果把你的生活时间线和其他本书读者的时间线放在一起,你就会看到一套类似于哈佛研究参与者的模式。每个人的生活都一样,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但在性别、文化、种族、性取向和社会经济背景方面会出现惊人的相似之处。
  • 当我们问研究参与者,他们认为参与一项长达80多年的研究最有价值的是什么,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说,这给了他们定期评估自己生活的机会。
  • 最新的科学表明,无论你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你都在改变,并非都是变得更糟,积极的改变也是可能的。
  • 成年期人际关系发展阶段:迷你路线图青春期(12—19岁):走钢丝
  • 青少年需要我们:抱持,但不要当宝;欣赏,但不要浮夸;引导,但不要控制;放松,但不要放弃。
  • 从内心来看,青春期既令人兴奋,又令人恐惧。太多的可能性让青少年发现自己面临着深刻的问题,焦虑也随之而来:
    •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成为谁,我不想成为谁?
    • 我应该如何过我的生活?
    • 我为自己和自己正在成为的人感到自豪吗?我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努力成为我尊敬的人?
    • 我能在这个世界上走自己的路吗,或者我会一直依赖别人的支持?
    • 我怎么知道我的朋友是否真的喜欢我?我能指望他们支持我吗?
    • 我有强烈的性和浪漫的感觉,这让我疯狂。我该如何应对这种新的亲密感和吸引力呢?
  • 首先,不要被青少年虚张声势的信号和自给自足的说法所迷惑。青少年需要你。
  • 研究告诉我们,青少年在变得更加自主的同时仍然与父母保持联系是有好处的。
  • 青年时期(20—40岁):编织自己的安全网
  • 如果青春期时我们第一次开始问我是谁,那么青年时期就是这个问题的潜在答案真正受到检验的时候。
  • 年轻人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 我是谁?
    • 我有能力做我想做的事吗?
    • 我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吗?
    • 我代表什么?
    • 我会找到合适的人去爱吗?会有人爱我吗?
  • 2015年,年龄在18~34岁的美国成年人中有三分之一与父母住在一起,其中约四分之一,即220万年轻人,既没有上学,也没有工作。
  • 中年(41—65岁):超越自我
  • 在我们中年的时候,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
    • 与其他人相比,我做得好吗?
    • 我是在墨守成规吗?
    • 我是一个好的伴侣和父母吗?我和孩子们的关系好吗?
    • 我还能活多少年?
    • 我过的生活有超越自我的意义吗?
    • 我真正关心的人和目标是什么(以及我如何对其进行投入)?
    • 我还想做什么?
  • 当他们在生命的尽头被问到“你希望自己少做些什么?”“你还希望自己能多做些什么?”,我们的研究参与者,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经常会提到他们的中年,并且后悔花了这么多时间去担心,却花了这么少时间去做让他们感觉活着的事情:“我真希望我没有浪费那么多时间。”“我希望我没有拖延那么久。”“我希望我没有那么多担心。”“我希望我能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
  • 我们认为自己还能活多久决定了我们的优先事项。如果我们认为我们有很多时间,我们就会更多地考虑未来;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我们会试着珍惜现在。
  • 在晚年,时间突然变得非常宝贵。面对我们自己会死亡的现实,我们开始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 我还能活多久?
    • 我能保持健康多久?
    • 我是不是精神上失控了?
    • 我想和谁一起度过这有限的时间?
    • 我的生活够好了吗?什么是有意义的?我后悔什么?
  • 研究表明,人类在晚年最幸福,更擅长放大高兴和减小痛苦,不会被那些出错的小事困扰太多,更善于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积极体验的价值远远超过负面体验的成本,我们会优先考虑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东西。简而言之,老年人在情感上更明智了,这种智慧帮助我们发展。

 第九章 4 社交健康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 毫无疑问,身心是交织在一起的。当遇到新的情绪或身体刺激时,整个身心系统都会受到影响——有时很小,有时很大——这些变化可能会产生循环效应,心理影响身体,然后身体影响心理,循环往复。
  • 如果我们这些久坐不动或做重复性体力劳动的人想要保持身体健康,就必须有意识地运动。
  • 如今要经营好我们的人际关系并不容易,事实上,我们倾向于认为,一旦友谊和亲密关系建立起来,它们就能够自己照顾好自己。但就像肌肉一样,被忽视的人际关系也会萎缩。我们的社交生活是一个活的系统,供它也需要锻炼。
  • 你的孤独,它会伤害你。这并不是个比喻。它对身体有生理上的影响。孤独会使人对疼痛更加敏感,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大脑功能减弱,睡眠质量降低,然后使一个已经经受孤独的人更加疲惫和易怒。新近研究表明,对于老年人来说,孤独的危害程度是肥胖的两倍。而对于每个年龄段受访者来说,长期孤独都会使死亡概率增加26%。
  • 五万年前,孤独是危险的。如果我们前面提到的智人被独自留在河边的部落,她的身体和大脑就会进入暂时的生存模式。识别威胁的需求落在她一个人身上,压力激素增加,让她变得更警觉。如果她的家人或族人在外过夜,她需要一个人睡,她的睡眠就会浅一些。如果有掠食者靠近,她需要觉察,所以她会更容易被唤醒,晚上也会多次醒来。如果出于某种原因,她发现自己孤身一人的状况持续一个月,而不只是一晚上,这些生理过程就会演变成一种单调的、持续的不安感,将开始对她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损害。正如我们所说,她会感到压力过载,感到孤独。
  • 花点儿时间想想你和一个你很珍视但最近很少见面之人的关系。他不一定是你最重要的人,但只要当你和他在一起时你能感到充满活力,你也希望能更经常见到他。捋一下可能的人选(可能只有一个!),在脑海中记住这个人。现在想象你们上次在一起的情景,试着在你的脑海中重现当时的感觉。你是否感到很积极,觉得自己几乎所向披靡?是否感到自己被理解?也许你会忍俊不禁,然后你生活中的不幸就没那么可怕了。现在想想你多久见一次那个人。每天,一个月一次,一年一次?估算你一年里有多少时间和这个人在一起,把这个数字写下来收好。
  • 如果你40岁,你每周见这个人一次,喝杯咖啡,那就是你80岁前大约能与之一起度过87天。如果你们一个月见一次,大约是20天。如果一年一次,那大约2天。
  • 这种练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吓唬你。而是为了澄清一个很大程度上没有被注意到的问题:我们实际上花了多少时间和我们喜爱的人在一起。我们不需要一直和所有的好朋友在一起。事实上,有些人让我们充满活力,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正是因为我们不经常见到他们,就像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一样,达到了一个平衡。有时我们和一个人只在某一点上合拍,这就足够了。
  • 事实证明,简单衡量与他人相处的时间非常重要,因为这种测量方式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显然与幸福感有关。在有更多陪伴的日子里,他们会更快乐。特别是,他们和伴侣在一起的时间越长,他们报告的幸福感就越高。所有夫妻都是如此,对那些处于满意关系中的夫妻尤其如此。
  •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清晰地看到我们自己的社交现实呢?从最简单的开始。首先,问问自己:我的生活中有谁?意外的是,我们大多数人从未问过自己这个问题。但仅仅是简单列出你“社交宇宙”中心的10个人也是很有启发性的。
  • 组织好名单,然后问自己:这些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 你可以简单地思考你与每个人联系的质量和频率,并从两个常用维度来衡量你的社交宇宙:(1)这段关系让你感觉如何,(2)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有多高。
  • 一般来说,一段激励型的关系会让你充满活力,会给你带来一种联结感和归属感,这种感觉在你们分开后依然存在,会让你比你独自一人时感觉更好。一段消耗型的关系则会让你紧张、沮丧或焦虑,让你感到担忧,甚至意志消沉。在某种程度上,它会或多或少地让你比独自一人时更孤独。
  • 我们想要明确的是,将一段关系定义为消耗型并不意味着你要将那个人从你的生活中剔除(尽管经过深思熟虑,你可能会决定减少与他见面的次数)。相反,这可能是一个信号,表明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你注意。这意味着这段关系还蕴含生机。
  • 如果你半夜惊醒,你会打电话给谁?在危急时刻,你会向谁求助?带给我们安全感的关系是组成我们关系生活的基石。如果你能在回答上述问题时列出具体的人来,那你很幸运——这些关系应该被特别培养和珍视。它们帮助我们度过压力时期,并给我们探索新体验的勇气。最重要的是我们坚信,如果出了问题,这些关系也会一直陪伴着我们。
  • 学习和成长是谁鼓励你去尝试新事物、去抓住机遇、去追求你的人生目标?有足够的安全感去探索未知领域是一回事,但受到我们信任的人的鼓励或激励去探索是另一份珍贵的礼物。
  • 情感上的亲密和信任谁知道你的一切(或大部分事情)?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你可以对谁坦诚地说出你的感受?你可以向谁寻求建议(并相信他们所说的话)?
  • 身份认同和共有经历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人和你共同经历过很多,并且帮助你加深了对你是谁、你来自哪里的认知?儿时的朋友、兄弟姐妹、与你分享主要生活经历的人——这些关系因为陪伴我们太久了而经常被忽视,但它们特别有价值,是不可替代的。正如歌词所说:你交不到老朋友。
  • 浪漫和亲密(爱和性)你对生活中亲密关系的浪漫程度感到满意吗?你对你的性关系满意吗?
  • 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积极的方面。这是最容易开始的地方。看一看你的社交宇宙中那些让你充满活力的关系,并思考如何巩固或发挥其优势。去表达(并展示!)你有多感激那些人,以及为什么感激。
  • 建议1:慷慨的力量
  •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自己,是因为我们与世界和其他人的关系。辐条如果不连在轮子上,就只是一块金属。即使是住在洞穴里的隐士,也是由他与他人的关系和距离而被定义的。
  • 研究清楚地表明:帮助别人会让自身受益。慷慨和幸福之间的关系既有神经研究的证据,也得到了实践的证明。慷慨是一种能让你的大脑产生良好感觉的方式,而这些良好的感觉反过来又会让我们在未来更有可能帮助他人。慷慨是向上的螺旋。
  • 建议2:学习新舞步
  • 在人际关系中避免这些负面经历的冲动是有道理的。但如果我们想要从与他人交往中获益,我们就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我们还必须愿意超越我们自己的担忧和恐惧。
  • 建议3:激进的好奇心
  • 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挣扎的原因和我们在生活中其他方面挣扎的原因一样:我们变得过于自我关注。我们担心自己做的是否正确,我们是否擅长某事,我们是否得到了我们想要的东西。
  • 关键的一点是,好奇心有助于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结,而这种联结使我们更加投入生活。真正的好奇心会让人们与我们分享更多的自己,而这反过来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们。这一过程使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充满活力。
  • 一次又一次,当哈佛研究的参与者到了七八十岁时,他们会明确表示,他们最看重的是他们与朋友和家人的关系
  • 我们的人际关系确实是我们维持健康和幸福最有价值的工具之一,那么选择在其中投入时间和精力就变得至关重要。而且,对社交健康的投资不仅是对我们当下生活的投资,它将影响我们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一十章 5 对人际关系的关注你的最佳投资

  • 就像爱一样,关注是一种双向流动的礼物。当我们给予关注时,我们是在给予生命,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更有活着的感觉。
  • 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表明,我们有意识的大脑不能同时做一件以上的事情。你可能会觉得自己能够一心多用,同时考虑两件(或更多)事情,但实际上你的大脑是在这两件事之间切换。从神经科学角度讲,这是一个代价高昂的过程。从一项任务切换到另一项任务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然后,当我们切换回来时,又需要大量时间才能真正将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回最初关注的对象上。这不仅关乎时间成本,还关乎我们注意力的质量。如果我们总是从一件事切换到另一件事,那么我们永远不能真正集中注意力,体验专注所带来的愉悦和效率。
  • 社交媒体和虚拟互动将会继续存在,并且可能会以不可预测的方式发展。当观察世界各地不同社会如何应对这些技术变革时,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做些什么来放大好的一面,减少坏的一面呢?
  • 首先,与他人互动。
  • 其次,在使用社交媒体时要确认自己的感受。
  • 再次,去了解对你而言很重要的人是如何看待你的社交媒体使用的。
  • 最后,给科技放个假。
  • 如果一个人觉得他的伴侣在真诚地努力理解自己,他就会对互动和关系有更积极的感受,无论他们伴侣共情的准确性如何。简单地说,理解另一个人是很好的,但仅仅是试图理解也对建立联结有很大的帮助。
  • 下次有机会的时候,试着问问自己:这个人感受如何?这个人在想什么?我是不是漏掉了什么?如果我处在他的位置,我会有什么感觉?
  • 在你生活中已经占用你时间的人中,谁得到了你的充分关注?
  • 关注某人是尊重他的一种方式,是在向那一刻的他致敬。关注你自己,关注你是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前进的,关注你现在的位置和你想要去的地方,可以帮助你识别哪些人和哪些目标是最需要你的关注的。注意力是你最宝贵的资产,决定如何投资你的注意力是你能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好消息是,你可以在现在,此时此刻、在你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做出这个决定。

 第一十一章 6 直面困难适应人际关系中的挑战

  • 我们一直强调,人际关系不仅是克服大大小小的困难的关键,也是面对困难时持续保持幸福的关键。
  • 当回顾84年的哈佛研究时我们可以看到,最幸福和最健康的参与者是那些拥有最佳关系的人。但当审视参与者生活中最低落的时刻时,我们会发现其中很多也与人际关系有关。离婚、所爱之人的离世、毒品和酒精的挑战,这些都将重要的关系推到了边缘……参与者生活中许多非常艰难的时刻都是由他们对他人的爱与亲密关系导致的。
  • 人际关系中的许多困难都源于旧习惯。我们在生活中形成了自动的、反射性的行为,这些行为与我们的生活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以至于我们甚至很难注意到它们。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会习惯性地回避某些感觉而不做出回应,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我们可能被情绪所掌控,以至于在无意识情况下做出反应。
  • 大量研究表明,一旦某种情绪被激发,我们的反应几乎是自动的。
  • 我们的应对策略会影响我们应对各种挑战的方式,从小分歧到大麻烦,而每一种应对策略的关键部分就是我们如何利用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是否要寻求帮助,我们是否接受帮助,我们是否只依靠自己默默面对挑战?无论我们采用何种应对策略,我们都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
  • 无法直面或拒绝直面困难、不让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如家人和朋友)参与进来会产生巨大的不良后果。
  • 许多研究表明,当我们逃避一段关系中的挑战时,问题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变得更糟。最初的问题会一直深入这段关系中,并可能导致各种其他问题。
  • 我们每个人都在人生中养成了特定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可能逐渐变得坚不可摧,但这种“坚固”实际上会使我们更加脆弱。
  • 斯多葛派哲学家伊壁鸠鲁(Epictetus)指出:“扰乱人们的不是事件,而是他们对事件的看法。”
  • 第一阶段:观察(好奇治愈猫)
  • 精神病学中有一句老话:什么也不要做,就坐在那儿。 我们对一个情境的第一印象会很强烈,但很少是完整的。我们倾向于关注熟悉的东西,但这种狭隘的视角可能存在排除了潜在重要信息的风险。不管你一开始能观察到多少,几乎总是还有更多的东西可以观察。每当你遇到压力,感觉有情绪在酝酿时,马上有目的地升起好奇心是有用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可以完善我们的最初印象,扩大我们对情境的看法,并按下暂停键以防止潜在的有害的反射性反应。
  • 观察是指观察整个情况:环境、与你互动的人,以及你自己。这种情况是不寻常的还是很常见的?接下来通常会发生什么?有什么是我没有考虑到但可能是正在发生的事情的重要部分?
  • 第二阶段:解读(确定风险)
  • 情绪通常预示着将有与自己相关的重要事情发生,如果不是这样,你应该不会有任何感觉。一种情绪可能与你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一种特定的不安全感或一段你珍视的关系有关。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会情绪化?”这对于弄清楚自己的现状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如果你能搞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那你或许能够更熟练地解读情况。
  • 解读阶段最重要的是扩大我们的理解,超越我们最初的自动知觉。要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即使这些角度让人不舒服。要问自己:我可能在这里忽略了什么?
  • 当你感到一阵恐惧、一阵愤怒或一种不祥的预感,将其视为一种信号,对这种情况多一点儿好奇心,不仅要思考压力源本身,还要思考你自己的情绪现实: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觉?这些情绪从何而来?什么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这种情况对我来说有什么挑战性?
  • 第三阶段:选择(从选项中选择)
  • 放慢脚步可以让我们考虑各种可能性,并思考这些可能性的成功概率:鉴于利害关系和我所掌握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我能做什么?这样做可能会产生什么比较好的结果?我采取这种方式而不是别的方式回应,事情顺利进行的可能性有多大?
  • 在选择阶段,我们要明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以及我们有什么资源可以使用。我想实现什么?我怎样才能最好地完成这个目标?我是否有可以帮助我实现这个目标的优点(例如,幽默和缓和气氛的能力)或会阻碍我的缺点(例如,受到批评时容易发火)?
  • 关键是在你能做到的能力范围内尽量把事情放慢、放大来看,把完全自动的反应转变为与你本身的样子以及与你希望实现的目标相一致的更深思熟虑、更有目的的反应。
  • 第四阶段:参与(谨慎实施)
  • 如果我们首先反思我们做得好的地方和做得不好的地方,成功的机会也会增加。有些人很有趣,所以我们知道他们会懂我们的幽默;有些人说话很温和,因此在私人环境中安静地讨论会更舒服。
  • 第五阶段:反思(马后炮式分析)
  • 反思我们对挑战的反应可以为未来带来好处,前车之鉴使我们变得更聪明。我们不仅可以对刚刚发生的事情进行反思,还可以对过去发生并留在我们记忆中的大大小小的事进行反思。
  • 如果我们想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并在下次做得更好,我们要做的不只是经历它,还必须进行反思。这样一来,当下次发现自己处于类似的时刻时,我们也许可以多花一瞬间去观察情况、明确目标、考虑应对方案,并将我们生活的指针移向正确的方向。
  • 哈佛研究告诉我们,当事情不顺的时候,依靠那些能够支撑我们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十二章 7 你身边的人亲密关系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

  • “‘爱’是我们追求完整、渴望完整的代名词。”柏拉图如此总结。
  • 亲密关系的基石是了解他人和被了解的感觉。事实上,“亲密”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ntimare”:被知晓。
  •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特定的方式来与我们需要的人保持联结。依恋风格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童年早期,也与理解我们一生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有关。
  • 另一些人,比如约瑟夫·西奇,可能会回避过于亲近的行为,因为在内心深处害怕如果自己成为他人的负担就会让他人离开自己,或者我们可能不相信自己是完全值得被爱的。
  • 与他们感觉亲近的人握手可以使参与者大脑中恐惧中枢的活动平静下来,并减轻他们的焦虑。
  • 这让科恩得出结论:在医疗过程中握住爱人的手具有与轻度麻醉剂相同的效果。研究参与者的关系状态实时地影响着他们的身体。
  • 关系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仅仅是想到一个对我们很重要的人,就会产生荷尔蒙和其他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在我们的血液中流动,影响我们的心脏、大脑和许多其他身体系统。
  • 在生活中的任何情况下,情绪都是一个信号,表明有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事情正在发生,而当涉及亲密关系时,它们尤其能显示出来。如果我们花一些时间停下来审视一下这看似简单的事情——我们的感受,我们就能开发出一种无价的生活技能:透过表面观察我们的关系的能力。我们的情绪可以指向我们隐藏的真相,我们的愿望和恐惧、我们对他人应该如何表现的期望,以及我们以某种方式看待伴侣的原因。
  • 在与伴侣讨论不愉快的事情时,表达出更深的感情的男女更有可能在5年后仍在一起。男性的共情反应也很重要。男性越关注伴侣的感受就越有兴趣去理解伴侣,越认可伴侣的观点,这对伴侣就越有可能继续在一起。
  • 如果一对伴侣能够培养出共情和感情的基础(意味着好奇心和倾听的意愿),他们的关系将更稳定和持久。
  • “如果我多分享一点儿我的感受,对我们的关系而言意味着什么?”
  • 深度亲密关系本质上就是令人非常脆弱的。当两个亲密的人和谐相处时可能会感到非常欣喜,但如果关系不稳定则可能导致强烈的痛苦、背叛感和批判性的自省。
  • 和某人建立亲密的伴侣关系就是让我们自己面临风险。当我们足够信任一个人,并且围绕着我们之间的关系来建立生活时,这个人就变成了一种基石。如果我们与他们的联结感觉不稳定,我们对整个生活结构可能感到更不稳定。这也许是一个可怕的情况。
  • 相互的、互惠的脆弱性可以导致更强大、更安全的关系。伴侣之间相互信任和向对方敞开自己的脆弱的能力——暂停一下、关注到自己和伴侣的情绪,并舒适地分享他们的恐惧——是一对伴侣可以培养的最强大的关系技能之一。这可以减轻很多压力,因为双方都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支持,而不必一直耗费精力试图变得比实际更强大。
  • 回想一下科恩的握手研究和格拉泽的创伤愈合研究,这两项研究都显示了两个重要的发现:第一,拥有一个值得信任的亲密伴侣会减少许多压力;第二,压力会影响我们身体的愈合能力。
  • 桑德的生活轨迹图反映了哈佛研究和许多其他研究项目的一个重要发现: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在生活中任何特定时刻都对我们的满意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亲密关系在晚年变得尤为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遇到更多身体上的挑战,我们需要能够以新的方式互相依赖。
  • 能够一起面对压力的夫妻在健康、幸福和关系满意度方面都会受益。
  • 虽然我们的伴侣可以成为我们“更好的另一半”听起来是正确的,但现实是,很少有亲密关系能提供伴侣双方所需要的一切。将找寻完整的期望寄托在伴侣身上可能会导致挫败感,甚至导致原本积极的关系破裂。
  • 心理学家伊莱·芬克尔(Eli Finkel)在他的《婚姻的两极化》一书中指出,我们对婚姻的期望已经变得不切实际——尤其是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工业化国家——这也是20世纪离婚率急剧上升的部分原因。
  •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中的许多人期望伴侣可以提供金钱、爱和性,并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我们希望他们提供建议,与我们交谈,让我们大笑;我们希望他们能帮助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不仅要求我们的伴侣为我们做这些事情,我们也希望为他们提供这些东西。少数幸运的人可能会发现他们的恋爱关系很好地满足了这些高期望,但在大多数关系中,这样的要求太过分了。
  • 如果我们不再享受那种和一群了解我们的朋友或家人在一起的乐趣,或者我们不再追求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和激情,我们可能会转向我们的伴侣来填补这些需求。亲密关系变得像一块海绵,吸收着周围所有落空的期望。突然之间,我们开始对身边的亲密爱人吹毛求疵,而其实我们生活的其他部分和其他关系才是需要关注的。这些期望会产生负面影响。
  • 亲密关系可以成为我们心理和身体的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寄托。但它们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如果我们想给一段关系以最大的成功机会,我们必须通过维持我们生活的其他部分来支持它。我们的伴侣可能是我们更好的另一半,但他们本身并不能使我们变得完整。
  • 当你遇到伴侣让你烦恼的事情时,在做出反应之前,停下来看一看,记下你的反应和你在想什么。
  • 一种技巧被称为“反思性倾听”。它可以帮助我们确保我们正确地听到伴侣想要说的话,并显示出我们的关心,我们试图感同身受。应该这样做:
    首先,不加评论地倾听。
    然后,试着传达你所听到的伴侣说的话,而不加评论(这是最难的部分)。你可以用这样的话开头:“我听到你说的是……是这样吗?”
    第三个有效的做法是试着从对话中“后退一步”,脱离出来,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疏离法”。

 第一十三章 8 家庭的重要性找到生活的真谛

  • 许多人倾向于保留一些来自家庭的对我们有重要意义的物品——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特定的物品可以唤起我们对过去事物的回忆,提醒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多远,以及我们从过去中学到了什么。
  • 那些出生时患有复杂疾病的儿童,那些与看护者相处不好的儿童,以及那些遭受虐待的儿童更有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并发展为学习障碍。童年经历真的很重要。
  • 三分之一有过不良童年的儿童仍然成功地成长为细心、善良、情绪调节良好的成年人,这些孩子跨越了他们艰难的童年。
  • 对一些孩子来说,有一些保护因素在起作用,抵消了他们艰难童年的影响。其中一个主要的保护因素是:至少有一个关心他们的成年人始终在身边。即使只有一个人关心孩子的健康并对其进行情感投入,也会对孩子的发展和未来的人际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些在逆境中茁壮成长的孩子似乎特别能够获得这种关怀支持。
  • 我们的假设被证明是准确的:像尼尔这样在早期家庭生活中拥有更亲密和更温暖经历的男性,更有可能在60多年后与他们的伴侣建立联结、依赖和支持关系。跨越60年的联系的强度不是很大,但很明显,我们参与者的童年就像一条长长的细线,轻轻地拉扯着他们之后几十年的成年生活。
  • 童年经历和积极的成人社会关系之间的一个关键联结是我们处理情绪的能力。
  • 我们处理情绪的能力是可塑的。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管理情绪的能力是可以变得越来越好的。
  • 我们的童年经历和成年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强到不能改变的程度。我们的任何经历,即使是成年的经历,都有改变我们的力量。
  • 无论你的童年经历是否艰难,还是你现在发现自己身陷麻烦。童年并不是生命中唯一的经验形成期。我们在任何时候经历的任何事,都可能改变我们对他人的期望。通常情况下,一个强大的、积极的经验会对早期的、消极的经验予以纠正。
  • 找到合适的伴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纠正我们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假设和期望。心理治疗也可能是有帮助的,部分原因是与一个有爱心的、稳定的成年人的联系。
  • 我们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虽然也很困难!)事情来鼓励我们去看真正发生的事情,从而更有可能获得纠正经验的好处。
    首先,我们要对困难的感觉进行调整,而不是试图忽略它们。
    其次,我们要意识到我们的经历比我们预期的更积极。
    再次,当别人表现良好时,我们去试着“捕捉”它们
    最后也是最有力的方法是,对与我们预期不同的他人行为保持开放的态度。
  • 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肯定: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被完全了解。总有更多的东西有待发现。将这些发现放在心上,有时就能纠正那些阻碍我们与最熟悉的人——我们的家人——之间关系的偏见。
  • 青春期的孩子不需要2岁时那样的关注;父母或祖父母在80多岁时比60多岁时需要更多的帮助;年轻新妈妈们可能需要家庭成员的帮助,但并不需要他们的建议。有时我们可能需要问自己:在我们家庭生活的这个阶段,我对这个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合适的?
  • 有一些普遍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与直系亲属和大家庭建立稳固的关系。以下是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从你自己开始。你对家庭成员有什么自动的反应?你是否基于过去的经验做出判断,而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
    其次,例行日常很重要。
    定期的聚会、晚餐、电话和短信都是为了把一个家庭凝聚在一起。
    社交媒体工具在这方面可以提供帮助。一些原本渐行渐远的家庭或许可以在网上建立更多的定期联系。
    然而,我们最好记住,依赖社交媒体和视频软件也是存在风险的,会让人产生一种我们在保持重要联系的假象,而实际上这种联系相对肤浅。两个面对面的人之间才有一种神秘而微妙的情感流动。
    任何能让家人聚在一起聊天的理由都是好的理由,而且有证据表明这可能对孩子们特别有益。
  • 成年人可以为年幼的孩子确立对话、分享和好奇地倾听他人经历的规则,也可以反过来从孩子那里了解文化趋势。即使你们之间并不总是有很好的对话也不要低估待在一起的重要性。有时候,重要的信息不是通过我们的家庭成员说了什么来传达的,而是通过与他们共处一室的感觉来传达的。
  • 最后,要记住,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被自己埋藏起来的宝藏,虽然在公开场合它被隐藏了起来,但这是只有他们才能提供给家庭的独一无二的东西。例如,想想那些已经积累了一生经验的祖父母,他们的代际认同感、家庭成员如何克服过去重大挑战的经历,以及他们对家族史的丰富知识储备,都能让我们以从其他途径无法获得的视角看待当今世界。

 第一十四章 9 工作中的美好生活向关系投入精力

  • 有一个老生常谈的说法,即在人们临终前,没有人希望自己在办公室花更多的时间。这句话经常被提及的原因:它是正确的。
  • 如果我们是那个心烦意乱回家的人,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并接受我们心烦意乱的事实,承认那些感受来自工作期间发生的事情。一旦我们承认了这些事实,花几分钟有意识地与这些情绪共处——在办公室外的停车场、在通勤途中、在家里的淋浴间——让自己不加判断地感受它们,就可以缓解一些尖锐的情绪。
  • 如果我们在工作中感到与他人脱节,这意味着我们在醒着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感到孤独。
  • 孤独会增加我们的死亡风险,其程度不亚于吸烟或肥胖。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在工作中感到孤独,那可能就要靠我们自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创造社交机会了。对于在家抚养孩子的父母来说,约会或去当地的公园玩耍(这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一样的)可以恢复活力。
  • 研究表明,在工作中有好朋友的人比没有好朋友的人更投入。这种影响在女性身上尤为明显,如果她们“强烈认同”自己在工作中有好朋友,她们认真工作的可能性会增加一倍。
  • 随着我们在人生各个阶段的进步,我们的工作也会发生转变,无论是我们晋升、被解雇、换了新工作,还是有了孩子。在每一次重大的转变中,我们都应该退后一步,从鸟瞰的角度重新评估我们的新生活:我在工作中和工作之外的人际关系是如何受到当前变化的影响的?我是否可以做出选择,以保持与对我很重要的人的联系?这里是否有我错过的新的联系机会?
  • 我们必须记住,工作是社交和联系的主要来源。改变工作的本质,你就改变了生活的本质。
  • 我们谈到了一个常见的错觉,即我们总是有时间去做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而实际上我们只有当下。如果我们总是幻想着以后会有时间,那么有一天我们环顾四周,会发现已经没有时间了。我们的“当下”都将过去。
  • 所以,明天当你起床去工作的时候,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 谁是我在工作中最喜欢和最重视的人?他们身上有什么可贵之处?我是否欣赏他们?
    • 谁在某些方面与我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知识不同)?我可以从这个人身上学到什么?
    • 如果我和其他员工发生了冲突,我能做些什么来缓和?W.I.S.E.R.模型是否有用?
    • 我在工作中缺少什么样的联系,我是否想要更多的接触?我能否设想一种方法,使这些接触更有可能或更丰富?
    • 我真的了解我的同事吗?是否有我想更多了解的人?我怎样才能接触到他们?
  • 当你回家时,思考一下你的感受和你上班时的经历会如何影响你在家的时间?总的来说,这种影响可能是好的。但如果不是这样,你是否可以做出一些小的、合理的改变呢?在你下班回家之前,花十分钟或半小时的时间去散步或游泳,对你会有帮助吗?关掉智能手机一段时间以防止工作蔓延到家庭时间,这会有帮助吗?

 第一十五章 10 友谊,有益

  • 事实是,作为成年人,朋友对我们的健康和幸福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实际上,考虑到友谊所获得的关注,它对我们成年生活的强大影响是令人惊讶的。
  • 友谊的好处有时是模糊的,不容易观察到。也许正因为如此,这些关系常常被忽视。美好的友谊并不总是呼唤着我们,也不总是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等待我们的注意。有时候,他们只是悄悄地走进我们的生活,然后又慢慢地淡出。
  • 友谊的力量不仅仅是逸事中出现的或哲学观察的东西,科学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了友谊的影响。朋友会减少我们对困难的感知——让我们觉得不良事件没那么有压力——甚至当我们确实经历了极端的压力时,朋友的存在也会减少其影响和持续时间。我们感受到了压力,但在朋友的帮助下,我们能更好地处理它。更少的压力和更好的压力管理可以减少我们身体的损耗。简而言之,朋友让我们更健康。
  • 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友谊模式差异实际上是很小的。
  • 鲁宾发现,女性比男性更愿意与朋友保持联系。他们之间关系的本质也有所不同:男性更倾向于在活动中建立友谊,女性则更倾向于在情感上亲近,彼此分享亲密的想法和感受。女性有更多面对面的友谊,男性有更多肩并肩的友谊。
  • “真正的朋友是一个你总是可以依靠的人,在你需要的时候,他会给予你陪伴或帮助。”
  • 事实上,我们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一部分最有益的关系可能是与我们不常相处或不太了解的人的关系。甚至与完全陌生的人互动也有潜在的好处。
  • 一些微小的瞬间就可以让我们的情绪振奋起来,帮助我们平衡一些压力。与公司保安的简短交谈可以缓解通勤的烦恼;当我们向邮递员打招呼时,疏离感可以得到缓解。这些微小的互动可以影响我们一整天的情绪和能量。如果我们养成了寻找和注意这些日常提升情绪的机会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
  • 想想你生活中的裂缝。友谊会给我们带来伤害,这些伤害会被我们长久地埋藏起来。但朋友之间的裂缝不一定是永久的。有时候,只需要一个简单的认错,或者抛出橄榄枝——一条友好的短信、一次共进午餐的邀请、一个简短的生日电话——就能修复过去的创伤。有时候,我们会理直气壮地保护这种伤害,比保护友谊本身还要顽强,但放下怨恨才可以让我们从这种负担中解脱出来。

 第一十六章 结论 幸福永远都不晚

  • 大量关于人类发展的研究——我们的纵向研究和其他几十个研究——都清楚地表明,无论你多大年纪,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无论你是否已婚,内向或外向,每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做出积极的转变。
  • 对自己提出诚实的问题,是认识到我们可能不是自己生活的专家的第一步。当我们接受这一点,并接受我们可能不知道所有的答案这一事实,我们的生活就变得有很多可能性。这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 科学可以告诉你的是:良好的关系使我们更幸福、更健康、更长寿。
  • 如何在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首先,要认识到美好生活并不是目的地。重要的是道路本身,以及与你同行的人。在你行走的过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可以决定你的注意力放在什么人身上,放在什么事上;你可以考虑你的人际关系优先级,选择与重要的人在一起;你可以在丰富生活和培养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找到目标和意义。
  • 我们给你最后一个建议。
    想一个人,一个对你很重要的人,一个可能你不知道他们对你而言有多重要的人。他可能是你的配偶、恋人、朋友、同事、兄弟姐妹、父母、孩子,甚至是你年轻时的教练或老师。这个人可能在你阅读或听这本书的时候就坐在你身边,也可能正站在水槽边洗碗,或者在另一个城市、另一个国家。

    想想他们的生活处境。他们在为什么而挣扎?想想他们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在你的生活中为你做了什么。如果没有他们你会在哪里,你会是谁?现在想想,如果你再也见不到他们,你会感谢他们什么?

    此时此刻,就现在,告诉他们。